当前版: A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国建设国家植物园为哪般?
此次为何选址北京?

胡璐

  据新华社电 (记者胡璐)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标志着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为什么要建设国家植物园?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植物园选址在北京,有怎样的考量?未来将如何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针对这些社会热点,记者8日采访了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

  重中之重:强化植物迁地保护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却并不能保证所有植物多样性都能够长期保存下来。”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中国办公室主任文香英解释说,由于生境丧失、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自然保护地的不完全覆盖等,并非所有植物都能在其自然栖息地中得到就地保护,这种情况下迁地保护就是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有效手段。

  植物园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我国现有植物园(树木园)近200个,迁地保护植物2.3万余种,占本土植物种类的60%。长期以来,植物园在维护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设在北京:统筹发挥多种功能

  为何国家植物园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曾任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总工程师的龙春林认为,要实现对我国植物最高效的迁地保护,顶尖科研人才和高端科研平台是重要条件。

  此次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的国家植物园,规划总面积近600公顷,分南、北两园。依托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建设的南园以科研实验为主,侧重于植物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利用核心技术研发;依托北京植物园建设的北园以迁地收集、科普、展示为主,侧重植物应用研究、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园艺植物收集展示、园林园艺技术研究及培训等。

  “与就地保护不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对迁地保护并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孔宏智说,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植物在多地迁地保护,有利于降低因区域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及突发状况造成的植物物种的灭绝风险,提高植物资源保护的稳定性,为国家保存重要的战略资源。

  他还表示,国家植物园不仅要为植物迁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还承担着科学研究、展览展示、国际交流等多种功能,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北京在这些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未来方向:努力形成完整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网络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迈出重要步伐。而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则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将有机互补,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据了解,国家林草局已牵头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规划,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分区域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说,将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现有植物园综合实力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采取整合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构建以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家植物园为核心,以代表典型气候带和典型植被特征的区域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北京冬奥会
   第A4版:要闻·国内
   第A5版:都市新闻
   第A6版:深度
   第A7版:美术·闲情
   第A8版:体育
暖心志愿者 上岗助春运
在琶洲核心区搭建“车城网”平台
我国建设国家植物园为哪般? 此次为何选址北京?
生态环境部要求今年要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广东省林木种苗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
市国资委与白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一日开出近1500对广铁开行客车将创历史新高
7日广州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7例和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例
7日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