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白志标
夕阳下,远处小海坨山顶上白雪呈现一片橙红色,显得格外静谧。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内,气象监测平台上适时天气数据则显示,小海坨每秒风速超过了12米。延庆气象台副台长阎宏亮透露,在这里延庆赛区无论是高山滑雪还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天气情况,都会得到适时检测,能做到每10分钟就更新一次。
“北京冬奥会的高山滑雪赛场整体分两条赛道,滑降、超级大回转在竞速赛道,而大回转、回转在竞技赛道,前者赛道长,速度快,时速最快达到100公里以上,在个别点设置起跳点,起跳点落差有50米左右,所以受到横风影响很大,横风风速太大威胁到运动员的生命安全。”阎宏亮介绍,这就要求气象预报必须精准。
阎宏亮表示,整个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系统是一套完全自主研发的系统,其中可视化系统中借助各种高科技设备让包括延庆赛区在内的整个冬奥会气象情况一目了然。在可视化系统中赛区观测栏内,分为自动站、云能天、垂直观测和雷达系列。
其中,自动气象站则是气象服务人员一步一步地完成布置的。阎宏亮说,“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特别是高山滑雪所在区域与平时完全不同,属于小范围内部署更为密集的气象设备,整个高山滑雪场地从最高到结束区落差将近900米,气温相差几乎7~8摄氏度,所以气象变化频度高,需要设置的气象站点位多,仅仅在高山滑雪赛道我们就设置了7个气象站点位,从出发区到结束区,每个点位的气象条件都不同。”
由于高山滑雪场地的零起点,阎宏亮与他的气象服务团队安装气象监测设备首先面临的就是没水没电、没网没路,他们需要冒着小海坨的大风、严寒和酷暑,把设备布置到各个点位。没有路,车开不上去,就只能回到最原始的运输方式,轻的设备人背、肩抗,重的就让骡子驮着,就这么用几年的时间完成自动气象站和天气雷达的建设。
他强调,最难的是因为赛道从最初到最终确定根据国际雪联代表的考察后随时改变,“这几年前后差不多进行了6~7次变化,我们的监测设备位置才最终确定。”
阎宏亮和他的团队为了能有准确的气象数据,又开始了追风逐雪的过程。他说,很快整个团队就进入赛时状态,24小时全员值班,每小时发布一个中英文双语气象专告,“第一份预报是从凌晨5点开始,一直持续至当天比赛结束,这份气象专告不仅有24小时内每小时的气象数据,还有72小时乃至未来4~10天内的气象预报数据。其实从测试赛开始我们一直进行这样的气象专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