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红豆生南国 绕梁数百载

数百年来名伶闪耀流派纷呈 留下艺术瑰宝 也留下开放创新的精神
粤剧中的女角,英姿飒爽。
恩宁路八和会馆曾是清代粤剧艺人行会所在地。粤剧演员在这里进行“经典粤剧”快闪表演。(资料图片)
粤剧艺术博物馆里的红船模型,百多年前,粤剧戏班常乘坐红船进行巡回演出。 (图/@视觉中国)
华丽的妆饰,体现粤剧的典雅之美。
粤剧戏服传递着中华文化之美。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爱上广州,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去年12月30日晚,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厦门揭晓,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获最佳戏曲片奖。粤剧电影这种创新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戏曲。

  广府人开阔的心智、务实的品性和求新的胆识,是粤剧的一个文化基因。产生于广府文化中心的粤剧,吸取了外来剧种的精华,博采众长,自成一格。粤剧历史上,名伶闪耀,流派纷呈,他们留下了艺术的瑰宝,也留下了开放创新的精神。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素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廖雪明、李波(除署名外)

  与电影完美融合 《南越宫词》斩获金鸡大奖

  2021年12月30日晚,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厦门揭晓。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获最佳戏曲片奖。《南越宫词》是“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重点项目,此次获奖更为后续作品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南越宫词》由同名经典粤剧改编,讲述秦王朝派遣赵佗南下征战百越,赵佗罢战求和,最终促进民族融合,创造出一段和谐发展光辉历史的故事,影片由著名戏曲电影导演马崇杰执导,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李嘉宜主演。影片在国内同领域最先进的北京怀柔中影数字基地内拍摄制作,也是继《刑场上的婚礼》之后,原班底再一次采用国际领先的虚拟技术,而且加大投入,进行全新升级。

  就在前年,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获得了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欧凯明表示:“《南越宫词》是继《刑场上的婚礼》之后,又一部重磅粤剧电影闯出重围,彰显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非凡魅力,也体现了本土文艺力量的不断壮大!”

  寻根溯源

  文化基因: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立足本土,海纳百川

  “在中国戏曲的整个发展格局中,粤剧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剧种。岭南是一片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沃土,浩瀚无际的海洋成就了广府人开阔的心智、务实的品性和求新的胆识,这是粤剧,也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文化基因。数百年来,粤剧艺术正是立足本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从而自成一格。”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如此表示。

  清代乾隆年间 粤剧唱腔初定

  粵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我国华南地区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广东人民自古以来就爱唱歌。在南越王宫遗址中,出土了印有“官伎”字样的瓦片,说明公元前111年的南越王宫中就有专职的歌姬舞娘。汉末至唐五代,北方和中原一带的百姓为躲避战乱迁居岭南,唐朝在广州设市舶司,广州经济发达,为戏曲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正式记载戏曲活动的文字,多见于明清。清代乾隆年间,粤剧唱腔初定。“一口通商”政策,促成了广州商业贸易的极度繁荣,徽、赣、苏、湘、豫、桂六地的戏班云集广州。这些被称为“外江班”的戏班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演艺形式,梆子腔、昆腔、徽调(石牌腔)、汉调(楚腔)等,与粤地方言和语音相结合,兼收并蓄,融合粤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欣赏兴趣,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广韵广调。

  产生于广府文化中心(佛山、广州) 的粤剧,秉承岭南文化兼容、务实、开放、创新的特征,吸取了外来剧种的精华,博采众长,自成一格。粤剧历史上,名伶闪耀,共同谱写芳华。

  千里驹是著名的花旦王,他主张设身处地感受剧中人情感,演戏全身心投入。在首本戏《可怜女》中,一句滚花就能催人泪下,故被称为“悲剧圣手”。他能生能旦,文武双全,有“驹腔”传世。

  “全才小武”靓元亨注重角色外部的形象塑造,其功架、身段、举手、投足,都像拿尺量度过一样完美。靓元亨也是教育家,何剑秋、陈非依、马师曾都正式在其门下拜师,薛觉先也曾执弟子礼向他学艺。

  粤剧“万能泰斗”近百年前拍电影

  薛觉先被誉为“万能泰斗”,他技艺全面,戏路宽广,早年学丑,后以文武生成名,又能反串旦角。代表作有《三伯爵》《白金龙》《胡不归》《西施》《王昭君》等。薛觉先还是第一位拍摄电影的粤剧演员,1925年拍摄了默剧电影《浪蝶》,1932年拍摄了粤剧有声电影《白金龙》。

  薛觉先一生致力于粤剧艺术的改革创新。他提出“合南北剧为一家,综中西剧为全体”的主张,吸收京剧、话剧、电影等艺术的长处,对丰富粤剧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薛觉先在舞台实践中,还根据自己嗓音不够明亮的特点,吸取融会朱次伯、千里驹、白驹荣的唱腔特点,创造性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薛腔”。

  一代宗师马师曾塑造过多种类型的人物,跨越多个行当。他借鉴街边卖柠檬小贩的叫卖声,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乞儿喉”,半唱半白,活泼滑稽。他第一次在《苦凤莺怜》中用“乞儿喉”便一炮而红,最后形成唱腔流派“马腔”。

  马师曾在创作中有意将大量广州方言俗语、市井俚语入曲。他推动完成了粤剧的两大重要变革,一是从唱官话改为唱白话,二是从全男班、全女班改为男女合班。他引进西洋乐器,采用广东音乐小曲甚至外国流行歌曲填词演唱,并有意打破粵剧传统行当分工。马师曾因其创新魄力和改革精神,被誉为“新剧巨子”。

  “小生王”白驹荣于20世纪20年代初推广用广州方言代替舞台官话,用平喉代替假嗓,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唱腔“白腔”。白驹荣中年不幸双目失明,新中国成立后重登舞台,凭借几十年的舞台积累出色地驾驭戏剧表演。

  “千面笑匠”廖侠怀学艺先天条件并不好,但是他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了演唱节奏爽朗、顿挫分明的“廖腔”,着重于吐字清晰而不追求旋律变化,给人的印象是行腔流畅而又滑稽诙谐。

  “金牌小武”桂名扬由于会打锣鼓和掌板,便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作出爽朗、明快、节奏性强的“桂腔”。

  流派纷呈名家辈出 代代传承

  红线女出身粤剧世家,堂伯父是著名武生邝新华,舅父是小武王靓少佳,她12岁即登场,17岁在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开始担任正印花旦。除了舞台表演,她还主演过多部电影。1952年她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1955年红线女返回广州定居,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红线女艺术中心担任副院长、总指导、主任等职务。

  从艺70多年,红线女塑造了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等多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1956年,由她和马师曾主演的《搜书院》赴京演出,为粤剧赢得了“南国红豆”的称号。红线女一生好学,她结合自己的先天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出“红腔”,把粤剧旦角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罗家宝创立了粤剧“虾腔”艺术流派。“虾腔”低音响亮厚质,共鸣和谐,吐字清晰,行腔朴实自然,易为传唱。

  2021年11月29日,粤剧“风腔”艺术创始人陈笑风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98岁。在粤剧艺坛,陈笑风的“风腔”自成一派,以感情深沉蕴藉、嗓音圆润甜美、行腔舒展自如、韵味浓厚十足见称。

  驹腔、薛腔、马腔、白腔、廖腔、桂腔、红腔、虾腔、风腔……粤剧历史上,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他们的身影远去了,他们的艺术流传了下来。一代又一代粤剧人努力传承发扬,“非遗”焕新生。

  近几年,整个粤剧界积极参与编纂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将粤剧的根源进行了梳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图、文、音、像结合的形式,“立体”地记载了粤剧近百年来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主编倪惠英说:“《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还会发展,会有一代又一代的粤剧人来充实。我们留住根和源,500年、1000年之后的人要学粤剧,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注:本文部分内容资料来源为《人文湾区·岭南三秀》丛书之《戏剧情》)

  共同的乡愁

  有华人的地方

  就有粤剧

  粤剧广泛流行于粤语地区,包括两广地区、香港、澳门。在海外,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华侨聚集地都能寻见其活跃的身影,只要有广东人足迹的地方, 就有广东人的戏班。粤剧成了海外传播时间最长、传播范围最广的剧种。

  粤剧《南越宫词》是一张非常有特色的广州文化名片。这一段历史背后,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多元一体、永续和平的主题。把这段历史拍成粤剧电影,是一种创新,能让人们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岭南文化。它所蕴含的“共生需要和解,和解才能共生”的主旋律,在粤港澳大湾区得到新的历史机遇的背景下,兼具历史传承和现实发展的双重意义。

  广东茂名,新创的粤剧《谯国夫人》,讲述被周恩来总理称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冼英的故事;佛山三水,新创的粤剧《红头巾》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下南洋谋生养家的妇女群体“红头巾”为新加坡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受到新加坡政府的高度赞扬,“红头巾”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是中国精神在世界的一种展示;广东开平,新编大型粤剧《碉楼》围绕着一座碉楼,再现了“金山客”的辛酸血泪与爱恨纠葛。

  粤剧,记载着广东历史、人文地理、文化精华和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爱与哀愁。

  中国香港,西九文化中心,最早开幕的就是戏曲中心。2019年1月开始运营的戏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区全新的世界级表演艺术场地,在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戏曲中心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戏曲精髓展现给世界。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是所有中国地方戏曲中,在海外流传最广泛的。当年,桂名扬主演的《赵子龙》在美国旧金山大中华戏院演出,被其精湛技艺折服的华侨自发打造了一个金牌送给他,桂名扬“金牌小武”的称号由此而来。

  创办于1990年的羊城粤剧节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最具权威性的大型国际知名粤剧文化交流品牌活动。2020年11月,香港长者乐园主席邓任淑华第四次参加羊城粤剧节,“希望能与来自各地的嘉宾朋友多作一些粤剧艺术文化方面的交流切磋,互相学习。”邓任淑华曾在加拿大居住多年,在当地组织粤剧社团,如今已回到中国香港。“最难舍是故园情。”她说。

  粤剧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骄傲。在时光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的,不仅是粤剧从业者,更多的是忠实的观众和戏迷。

 
     标题导航
~~~数百年来名伶闪耀流派纷呈 留下艺术瑰宝 也留下开放创新的精神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学习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专题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冬奥倒计时 世界同期待
   第A10版:产业·医药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广东
   第A13版:视觉
   第A14版:文娱·闲情
   第A15版:粤韵周刊
   第A16版:粤韵周刊
   第A17版:都市新闻
   第A18版:体育
   第A19版:教育周刊·人物
   第A20版:教育周刊
   第DGA17版:东莞新闻
   第FSA17版:佛山新闻
   第FSA18版:说政事
红豆生南国 绕梁数百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