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理论创新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刘海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10条历史经验之一,凸显了其在统筹推进伟大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坚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逻辑,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内在需要,是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从百年大党的实践逻辑来看,理论创新是百年大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属性

  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息息相关。对此,恩格斯曾有过这样的表述:“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句话实质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从多方面补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列宁主义新阶段。例如,列宁用“一国胜利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最终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

  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经170多年而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始终观察、把握、引领时代,其根本原因除了具有彻底的科学性外,更在于它能够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在新的实践中保持着生机和活力。

  三次“理论飞跃”成就百年政党辉煌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一百年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成功经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三大时代课题”都作出了科学回答,特别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纪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百年来,正是由于党牢牢坚持理论创新,忠实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在各个历史时期战胜困难且取得胜利。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成就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

  理论创新彰显与赓续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时代永远向前发展,实践脚步永不停滞,理论也需要永续创新。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从文本来看,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分析透彻,但对共产主义社会更多还是愿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理论创新,为前进道路提供根本遵循和科学行动指南。迈入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赓续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坚持理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展现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中国一定不会辜负马克思主义。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经济
   第A6版:体育·闲情
   第A7版:生活周刊·旅游·美食
   第A8版:理论周刊
走出一条守正创新之路
理论创新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广州日报》大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