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冬奥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嘉晖
编者按
北回归线横穿广东,造就了南粤大地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冰雪自然是稀罕物,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成就了广东户外运动的蓬勃发展,轮滑就是典型代表。在北京冬奥会的感召下,“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席卷广东大地,一大批轮滑玩家走上冰雪场地,“轮转冰”让广东冰雪运动找到了发力点。
据广东省冰雪运动协会秘书长李伟介绍,2021年9月至12月,广东共开展群众冰雪活动19项,如粤港澳大湾区滑雪精英挑战赛、2021广东省冰雪运动发展论坛、广东(深圳)庆祝2022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暨全民冰雪季主题活动、“推广冰雪文化、助力冬奥盛会”冰雪嘉年华等大众冰雪活动。
在广东省体育局的指导下,广东省冰雪运动协会将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建设冰雪运动场地,指导、开展冰雪品牌赛事,多渠道向群众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和传播冰雪运动知识和文化,推动冰雪产业的整合发展。
冰转轮易,轮转冰难
李伟曾是中国男子冰球队队员,退役后开始从事教练工作,在真冰上开展冰球运动成本高、场地少,他南下广东转向轮滑球运动的教学工作。
李伟目前是冰球国际一级教练、轮滑球国家级教练,他表示,轮滑球是冰球运动的一个辅助训练项目,包括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冬季打冰球,夏季无冰期练习轮滑球。“我是‘冰转轮’,由冰球转为轮滑球,”李伟表示,受制于国内冰场少、成本高等因素,很多冰上运动选手退役后转投轮滑运动教学,“‘轮转冰’要比初学滑冰容易,因为(玩家)有轮滑运动基础是好的;但严格来讲,这是两项不同的运动,技术还是有较大差异的,轮滑蹬冰技术和冰上运动的蹬冰技术就存在典型的差异。”李伟表示,广东地区受场地制约较大,冰场较少,“轮转冰”并不容易,反倒是“冰转轮”开展得比较成功。
实际上,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中国选手郭丹已用实践证明“轮转冰”的可行性。作为轮滑世锦赛冠军,郭丹2015年转战冰上运动,并在平昌冬奥会获得速度滑冰女子集体出发比赛第10名。下月中旬,她将参加北京冬奥会国内选拔赛,力争再度代表国家队征战冬奥会。
郭丹也认为“轮转冰”并非易事,目前国家队还有几位“轮转冰”选手,但都打不上主力,“通常‘轮转冰’运动员会选择速度滑冰(俗称大道速滑),短道滑冰技术要求更高,出成绩难度更大。”
广东轮滑“教父”王兴志同样是“冰转轮”的典型,他以前是冰球运动员,1983年南下广州从事轮滑球教学至今。王兴志表示,广东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展户外运动,广东人的身体素质、拼搏精神都非常适合轮滑运动,但想要实现“轮转冰”还需要加强技术、力量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