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幸福感既体现在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在它的柔软和温度上。在广州这片土地上,从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持续达到40张,到7.8万名低保低收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众全部落实分类关爱保障;从全国首批实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到“身后事一站式联办”服务联办事项14项……每一项民政工作既关系民生,也连着民心,而一个个成果数字延展开,描绘出来的则是每一个街坊的具体生活。
日前,广州市民政系统相关负责人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表示,近年来,广州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广州民政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小切口带来民生大变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杨欣
图/受访者提供
孩子成长得更好,是未保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每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近年来,广州一直在积极探索困境儿童救助保护的有效服务模式。越秀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工服务站等现有资源打造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打造“一站式”关爱平台;荔湾区老城区,一个社区内的低保家庭被整个社区的温暖“罩”着,不仅有爱心人士为孩子定制合适书桌,社区工作人员亦定期邀请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融入社会;白云区则启动了困境儿童多元梦想课堂计划,帮助困境儿童掌握尤克里里、非洲鼓、口风琴等艺术才能。
除了各类儿童公益活动课程遍地开花,如今,在广州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困境儿童正得到全方位的守护和支持。此前,广州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第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小程序为补充”的全天候困境儿童救助保护热线平台,由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构成困境儿童最基本的服务保障队伍,由工作人员主动拨打电话,逐一排查每一条镇(街)、村(居)困境儿童的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
2020年5月,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创新开展分片区督导工作,全方位“把脉”片区儿童福利工作。2021年年初,广州市民政系统建立实施市区两级“联动会议、联合督导、联处个案、联建队伍、联通信息”“五联动”工作机制,遇特殊个案,联合专家、社工、职能部门等多方力量高效处置,织密织牢未成年人的保护保障网。
让每一位老年人在广州老有颐养,幸福颐康
在广州市老年人口最多的越秀区,位于盐运西一巷的北京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是政府主导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的街(镇)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也是街道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主阵地。
该颐康中心共五层高,一到二层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有助餐配餐区、多功能活动区、康复训练区、日托休息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三到四层提供机构养老服务,设有全托养老床位12张。广州市首批24项基本养老服务项目中,老年人可以在这里享受其中的18项服务,包括了照护需求评估、养老服务向导、日间托管、康复护理等。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广州已按计划完成每个街镇至少建有一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的任务,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和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全面铺开。截至10月底,广州累计建成颐康中心179个,实现街镇全覆盖并逐步辐射村居;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6万张并实现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专业化服务“三入户”;资助超过1.7万户特殊群体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一系列暖心服务,让不少长者实现了在社区乐享养老的美好愿望。
此外,广州也在建立健全具有广州特色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体系,探索制定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政策,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搭建广州市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系统。广州市民政系统224支民政联络专员队伍则下沉11个区224个村(居)开展服务,实现全市全覆盖,深入社区,为民服务。
凝聚社会力量,推进协同善治回应社会痛点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有助于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如今,广州全市登记社会组织可细分出各类行业协会商会、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社区社会组织,覆盖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各展所能。
其中,慈善事业的发展正为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广州市“慈善之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截至11月底,珠珠慈善医疗救助平台共服务11378人次;“微心愿·善暖万家”惠民项目已为11062户困难家庭实现“微心愿”;全市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22个,筹集资金超3000万元;慈善空间738个,开展活动180余次,服务群众近万人。此外,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已有注册志愿者23万余名;广州培养持证社工达2.4万人,年服务特殊困难群体和困难群众400多万人次。
与此同时,不少社会组织也在探索社会创新之路。广州市残疾人服务协会在第八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下,通过聘请导师培训适龄心智障碍者制作手工艺品,靠商品化的工艺品增加劳动收入,传承民间手工技艺的同时用双手改善生活,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完成康复、融入社会。在从化区,针对部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窄、价格低、农户收入不高的困境,在第八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下,广州市越秀区创意产业协会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一系列举措为当地农副产品创建农副产品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副产品销量。
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系统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们从登记管理职能着手,优化服务、完善监督,并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正是希望发挥社会组织资源集聚和贴近群众优势,聚焦民生底线,积极解决困难群众所急所盼问题。”
聚焦民心所向,全面优化民政专项服务
在民政专项服务方面,广州也为市民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广州积极创新婚姻服务,打造最美婚姻登记大厅,提供最优婚姻登记服务,持续举办集体婚礼,树立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品牌,2021年4月,更是作为入选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的全国唯一省会城市,继续一系列改革,倡导新时代婚俗风尚,促进婚姻幸福、家庭和谐,全面实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这个过程中,广州悄然兴起了简约而不失浪漫的新婚俗。
广州市民政系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广州将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为原则,打造集婚姻登记服务、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婚庆婚礼服务、婚姻文化研究、婚姻家庭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国家级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通过建设婚俗文化馆、婚姻文化研究院、婚庆产业园,定期举办集体婚礼、婚庆博览会、高端论坛、婚庆旅游等活动,深入开展家风家教建设,倡导新时代婚俗风尚,促进婚姻幸福、家庭和谐。
而在其它民政专项服务方面,广州市民政系统亦是聚焦急难愁盼,以民政为民惠民见特色见成效,包括及时发布民政领域疫情防控系列指引,认真落实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民政领域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上线“身后事一站式联办”服务平台,一次联办8个部门14个事项,“伤心事省心办”;拓展“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服务功能,结合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完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平台累计访问1495万余人次,服务居民35.4万余人次。
“十四五”时期
这些民生服务值得期待
老有颐养
进一步发挥全国养老服务先行示范作用,深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提升颐康中心、颐康服务站、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围绕老年人生活各方面推动公共设施和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构建更高质量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更具广州特色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
弱有众扶
打造分层分类综合救助新格局,织密织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六张网”,创新拓展“物质+服务+技术”救助方式,实现更加精准易及的社会救助,促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走前列。
幼有善护
打造儿童福利保障新标杆,完善困境儿童分类救助帮扶制度,推动儿童福利、儿童保障由兜底型、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取得重要进展。
基层治理
打造城乡社区治理新体系,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深化城乡议事、线上线下治理、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设等模式经验,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社会组织
打造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新动能,建立党建引领更加有力、培育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综合监管更加有效、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更可持续、参与社会治理效能更加突出的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体系。
慈善事业
构建慈善主体多元化、参与渠道便民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志愿服务多样化、慈善理念全民化的慈善事业发展体系。
民政专项服务
打造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广州模式”,擦亮民政公共服务新品牌,建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信息技术融合更为广泛的优质民政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