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化教育高地迈上新台阶,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支持在穗高校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建好环大学城、环五山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助力广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支撑作用,广州将建设创新枢纽、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同时扎实开展“双减”试点,加快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造福千家万户。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林霞虹、方晴、王婧、龙锟 通讯员卢迪
现场
打造六大一流本科专业方阵 建设两大创新枢纽
“市党代会提出‘支持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这是广州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州将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市党代表、广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魏明海说,广州大学将认真分析和科学洞察“第二个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新趋势,坚持教育“四个服务”,强化立德树人,高标准建设思想政治课和课程思政体系,打造工程技术类、信息技术类、基础理科类、经管社科类、人文艺术类、师范教育类六大一流本科专业方阵,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应用人才。
广州大学将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着力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技术应用两大创新枢纽,以及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数字经济与数字文化等五个交叉创新平台,推动学科形成鲜明特色优势,以高质量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广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适度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不断调整专业设置
“市党代会对广州未来五年发展做了全面部署。作为来自职业院校的代表,我非常关注广州产业发展的规划。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我们不能单靠引进人才,我们要引进的是高层次人才,而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靠我们自己培养。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市党代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林洽生认为,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能否发挥它的作用,取决于三方面:一是学校专业和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二是办学质量如何;三是要有适度的规模。因此,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职院”)接下来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适度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满足广州发展实体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番职院现有学生近14000人,学校希望未来能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到2025年达到20000人的办学规模,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更好满足广州发展实体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广州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番职院作为一所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准备对现有专业和专业群进行改造,使专业具有鲜明的产业背景。“今后可能会淘汰一部分传统专业,新设立新能源汽车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区块链等专业,以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跟广州的重点产业发展相匹配。”
第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广州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扎实开展“双减”试点 让教学更有质量课后更精彩
“‘双减’减的是负担,增的是质量,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事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市党代表、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副校长张东方说,广州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双减”试点开展几个月来,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协作共同推动,取得了初步成效。“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常规课程方面,海珠区教育局出台了作业管理、作业检测管理和部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导意见等指引性文件。学校根据指引严格执行,让课堂教学更有质量,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定制适合的作业。并借助运用智慧技术,实现了‘生’选‘师’的线上学习模式。”张东方说,除了常规课程,五中滨江中学还开展基础托管和特色托管课程。
学校以“新六艺”为抓手,打造“文武双全 劳艺结合 情理通达”的特色课程体系。张东方介绍,学校通过一项项举措切实为学生、为家长减负。“‘基础托管’不仅有专门的教师进班,此外每个学科还配有一个学科老师,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答疑。‘特色托管’集中两类课程:‘教体融合’课程能实现送教入运动队,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构建学习有保障、训练有强度、竞技有成绩、家长能放心的体育课程,如射击、射箭、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武术、击剑等;‘行走的课堂’结合党史学习与艺术课程、科技课程、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实现文化有亮点、竞技有人才、学生有自信。”
“‘双减’不仅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家长和社会联动”。五中滨江学校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校教授等名师入校园,在为学生开展讲座的同时,让教师提升内生力,发挥教师最大教育效能。还开设了家长学校、家长工作坊、心理健康工作室,帮助家长了解教育法规,为家长诉说心声提供平台,为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指导提供有力保障。
“我是一名少先队工作者,广州作为‘双减’工作试点城市,少先队作为最有活力的群团组织之一,在‘双减’工作中要积极推进,有所作为。”市党代表、越秀区少年宫副主任、区少先队总辅导员汤婉峰说,越秀区红色资源丰富,前几年开始,越秀区少工委就已经开展了青少年红色立体研学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越秀区少工委正大力构建少先队社会化工作平台,让广大少先队员在校外课后,深入社区了解社区,从小培养社区小主人的意识,例如担任讲解员、志愿者等,让“双减”后的课余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广州市“广聚英才”人才政策正在不断完善,聚焦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市党代表、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校长许昌良是广州在2017年从江苏省引进的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来到广州这几年,深深感到广州对教育人才很重视,直接认定我们为市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越秀区委区政府更是给予了很多政策,让人才的作用充分得以施展。例如今年为引进的优秀教育人才配了一名专职的学术秘书,进一步更好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引领作用。”
许昌良希望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能进一步创造条件,给予人才发挥作用、展示才华更大的舞台,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真正做到引进、善用、巧培、偏爱,为人才鼓劲、加油、撑腰、壮胆,不断激发人才干事创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市党代表、黄埔区九佛街道党工委书记褚大军说,九佛街位于中新知识城范围内,拥有生物医药和半导体两大产业集群。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集聚,知识城围绕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的定位,在政策创新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与横琴、前海等合作,争取复制推广诸如对生物医药及集成电路等鼓励目录类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知识城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等创新型政策。并建设更高能级人才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依托知识城科教创新区、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等园区及平台将创新技术、科研成果与知识城主导产业深度链接。
同时,为“三集群”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通过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扩大企业技能评价自主权,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力度,拓展技能人才晋升通道,加强技能人才奖励补助等方式,培养引进一批高技能专业人才、高级工匠,为各类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深化“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品牌,全面解决人才落户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真正让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住得好。
连线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江海
建议加大力度支持高校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
环五山、环大学城这些区域,集聚了中大、华工、暨大、华师、广工等重要高校,拥有学科基础扎实、高端人才密集、研发力量强大等优势。报告中提及“支持在穗高校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建好环大学城、环五山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此举把握了科技创新新阶段新形势,更加聚焦源头创新和转化载体的建设,恰逢其时,我们充满期待。
希望在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环大学城、环五山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能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产生“火花”,协同创新,让研究开发更加贴近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实际需求,形成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广州发展增添新的科技动力。
我们希望广州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加大对高校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符合广州实际、对广州创新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大科学工程建设。同时,支持高校主导联合开展产业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攻关,完善科技配套政策,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并提供落实相应的配套,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地。同时,鼓励协同创新,政府、高校、企业实现资源融合、机制融通、人才集聚,实现多元化的创新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院长 杨海东
四个“结合”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好生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任重道远。“十四五”期间,广工将全力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推进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任务、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扶持计划、“平台+学院”校地协同创新工程、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程,打造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到2025年,力争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500件,其中高价值专利500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金额1.5亿元以上,带动社会资本投入2.5亿元以上,带动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我们将通过以下举措,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好生态,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线上平台与线下平台相结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渠道和载体。通过对我校沙河校区改造升级,建设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以及与番禺区合作建设广州大学城(广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面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化工、环保、物联网等产业方向搭建线上产教研成果转化“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超市”。二是引进人才与激发活力相结合,创造更多广东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成果。
三是输送人才与转移技术相结合,帮助中小企业接好高校科技成果。采用“一企业一教授一项目”形式,由“导师+研究生”组成科研小分队,向中小企业转移技术的同时,为其提供柔性人才,形成长期合作机制,“扶上马送一程”,帮助中小企业接好高校成果。
四是重大成果转化与产业基金相结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广州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副主任 曾锦标
奋力谱写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我们全力支持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作为一所医学特色鲜明的高校,广州医科大学将抢抓省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奋力谱写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广州医科大学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积极打造以“南山精神”为引领的具有广医特色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学校还坚持“创新发展”战略,继续发挥呼吸病学特色优势,围绕人口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若干与国家、省市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聚焦国家在呼吸疾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大需求,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和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多中心临床医学研究计划,持续提升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能力,完善呼吸疾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领域技术战略储备,为健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作贡献。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 秦海鸥
建好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
广州市提出要建好环大学城、环五山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我听了备受鼓舞,我们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所负责运营的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以下简称“天河基地”)正地处五山石牌科教区核心地带。
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对接企业,实现成果转化落地。但天河基地当中不仅有高校和企业,里面还注入了投资机构、银行服务机构等各种要素。我们通过挖掘企业需求,为企业个性化地匹配科技成果,着力搭建全链条、上下游联动的科技成果创新服务机制,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板+揭榜挂帅+科学家、企业家双向培育+技术评价(科技金融智慧大脑)+科技咨询+湾创天使一号基金+产业孵化+科技信贷+投贷债联动+产业基金+上市公司、国企创新并购”的科技金融产业闭环。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天河基地运营的效果比我们想象中好很多。在天河基地强有力带动下,2020年天河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734.96亿元,同比增长63.2%。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政府引导才能整合各方资源,才能走得快。科技成果转化也需要围绕成果转化所需的资金、市场、人才、场地等各类资源服务和陪跑,缺一不可。本次党代会报告浓墨重彩地提出建好环五山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资源将汇聚到天河基地,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天河基地的运营方,我们将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调动各参与主体积极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资本赋能闭环,最终提高转化成功率,让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的果实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同时我们也将努力把服务范围从天河区6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扩展到广州地区的更多高校及科研院所,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高质量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