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志标
一届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稳定而高效的电力保障,北京冬奥会在电力保障方面实现了多项创举,自主研发应用了众多适用于冬奥的新系统、新技术、新装备和黑科技。
“跨界特种部队”诞生
据悉,在北京冬奥会的电力保障中,延庆赛区的保障范围和难度是最大的,其中又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最,其面积位居所有冬奥竞赛场馆之首,电力设备保障难度最大、保障范围最广。整个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总占地面积达432万平方米,共设有7条雪道,配置11条索道,建设标准和比赛难度位列世界前三位。由于高山滑雪中心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40℃,外加风雪的侵蚀,对电力设备的防护要求极高。
为此,从去年7月开始,来自体育院校的22名高山速降滑雪人才分批次经过层层考核脱颖而出,组建成国网系统第一个“跨界特种部队”,即高山滑雪机动运维班,到延庆赛区参与供电保障。据悉,国网北京延庆供电公司在对22人进行电力专业知识培训过程中,根据每个人的基础设计培养方案,以配电安全规程、电气理论知识、赛区设备分布、设备倒闸操作、滑雪技能训练五位一体,让队员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设备巡视保障的必要技能。
在高山滑雪机动运维班人员工作时,每人都会背一个写有“NRG”的背包,这可不是单纯的背包,更是一个功能包,里面装有包含对讲机、钳形电流表、扳手、电工钳、手电筒、测温枪、救援绳、充电宝等18样运维、检测和应急工具,总重量超过5公斤。背包内设置泡沫填充材料,将各类工具固定,避免摔倒时工具伤到人员。
供电保障高度智能化
高度智能化是北京冬奥会供电保障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其中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是整个国网北京电力保障体系的“大脑”,具备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三大特点,共接入29个业务系统,覆盖所有冬奥场馆和供配电网络,可以实施监控和统一调度冬奥赛事期间北京、张家口两地三赛区25座场馆电力运行状况,指导场馆电力团队开展巡视值守和应急处置,实现奥运史上首次电力业务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全景监视,可靠保障服务延伸至场馆末端电源“最后一厘米”,实现了保障范围全域覆盖、信息全景展示、数据全要素感知、指挥全过程管控的功能。
除了自主研发应用的智能指挥平台外,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公司针对冬奥供电保障环境特点,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创新研发适用于冬奥保电特点的新技术、新装备。如创新应用国内首台大容量在线并网式400千瓦氢能源电池发电车,这是世界上首台大容量在线并网氢能源发电车,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功率的氢能发电车,车辆完全适应延庆的极寒天气环境,可以在零下40℃环境下正常运行。
北京冬奥供电保障的新装备更是不能缺少黑科技保障手段,其中的代表便是带有防撞网的无人机和灵活移动的机器狗。防撞无人机装有碳纤维的防撞网,具有重量轻、韧性大的特点,既能保护机身,更能保护电力设备。而机器狗则不仅能前后左右自如快速移动,还能卧倒、匍匐前进,更能完成“歪头杀”这样的卖萌动作。
无论是防撞无人机还是机器狗,均装设了3D成像和红外检测装置,可在复杂、危险和人们无法进入的电力设施区域代替人工进行巡检,迅速捕捉电力设备的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