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总结为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话语,为广州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厚重红色底蕴的英雄城市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从幼有善育到老有颐养,从劳有厚得到住有宜居,“阅卷人”的急难愁盼激励着“答卷人”的真抓实干。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断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创新民生保障措施,让人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这是一张必须答好的考卷。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贾政、伍仞
住房
“十四五”期间,广州将力争筹建和供应城镇住房131万套,努力满足和解决300万人的住房问题。
就业
全市超3.5万人获得“粤菜师傅”评价认定,广州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6%、98%以上,三年来累计培训家政从业人员20余万人次。
医疗
“一元钱看病”模式在广州涉农区全面推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村卫生站,村民在家门口看病只需自付一元。
教育
“十四五”期间,广州将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6万个,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3.4万个,公办高中学位约3万个。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践行为民初心就是将人民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将人民的需求作为城市发展的追求,将人民的感受作为检验高质量发展成效的标尺。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广州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加快探索破解“垃圾围城”的路径。
2018年,广州成为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2019年8月,广州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
2019年12月,广州成为开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试点。
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一项项国家级试点试出了广州的使命担当,也试出了广州推进民生事业的力度和深度。从通畅交通、改善住房到优化环境……高质量发展人人参与、美好生活人人共享,不断彰显出将老百姓切身利益放在心上的民生温度。
出发点: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2019年9月,天河区环卫工人岳林敏一家搬离城中村握手楼,住进了棠悦花园的公租房。在广州奋斗多年的她感觉到自己不再是过客。
住有所居,是每个中国人最朴素也最真切的渴望。“十三五”期间,广州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扩大至新就业无房职工、来穗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群体;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人才公寓等新类型陆续启动,累计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8.89万套,越来越多市民实现了“安居梦”。2020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61平方米,较2015年提高了2.44平方米。
安得广厦千万间,“十四五”期间,广州将力争筹建和供应城镇住房131万套,努力满足和解决300万人的住房问题。
地铁八号线北延段通车,同德围街坊7分钟就能到达陈家祠,30分钟就能到体育西路,同德围终于实现了“突围”;国内最快的地铁18号线开通,时速达到160公里,将南沙拉进了市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
轨道交通融入市民生活。2021年,广州地铁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出行轨道交通网越织越密,一个个温暖的民生承诺在地铁飞驰中实现。
截至目前,广州已经完成超过200个交通“黑点”治理,成效显著,以花城大道东进口为例,治理后高峰期车辆平均排队长度下降了76.2%。
广州市民通往幸福生活的路,越走越宽。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暖意浓浓,这蕴含着广州百姓在追梦路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映照着广州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懈追求和初心。
切入点:解决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民生工作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广州谨记殷殷嘱托,稳就业,保就业,充分利用好广东省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的机遇,以小切口推动就业大变化。
全市超4.7万人次接受了“粤菜师傅”培训,超3.5万人获得“粤菜师傅”评价认定。“广东技工”成为保就业、惠民生的加油站。广州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6%、98%以上。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广州选手金牌数占全省四成,“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覆盖全市所有镇街的176家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招收就业困难人员1300余人就近就业。三年来,累计培训家政从业人员20余万人次,居全省首位。广州市也被确定为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广州民生建设越来越细致入微,越从小事身边事抓起,就越能把民生建设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城,所以盛民也。
“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高品质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的关键词。
作为实际管理服务着2200万人的超大城市,如何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让市民生活更有温度、更加美好?
牢记嘱托,广州继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个个民生亮点涌现,一项项民生制度落地,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头”的广州不只有发展的速度,还有暖心的温度、办实事的力度。
新期待:高质量发展让生活更美好
“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夕阳西下,鹭鸟掠过珠江水畔,绘就一幅充满生机的灵动画卷;“广州蓝”“彩虹桥”频繁刷屏朋友圈,成为广州城市环境最好的注脚。千年商都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越来越多市民切身感受到:“诗和远方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一组组数据,投射着广州迈向高质量发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坚实步伐:
2020年,广州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并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最优,PM2.5浓度再创新低,实现连续4年稳定达标。
目前,广州纳入国家监管平台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13个国省考断面全面达标。
今年9月,广州市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正式点火,标志着困扰广州发展多年的“垃圾围城”问题正式解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未来,广州正在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特点,驰而不息、接续奋斗。
新手段: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
“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
紧盯老百姓的民生需求,广州敢啃制约改善民生保障的“硬骨头”,不断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只进一扇门”、“只到一扇窗”,“穗好办”移动政务服务总门户汇聚服务事项超2000项……截至今年10月31日,全市市级共44个部门1844个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大厅,其中1816项进驻实体“一窗”综合受理,“一门”率达100%,“一窗”率达98.48%。一网通办、全市通办,政务服务不“折腾”……数据跑得更快,市民的办事速度也迈入“高速路”。
“大门旁边有垃圾,请及时清扫。”白云区三元里街道,一块智慧大屏,将街道的实时情况尽收眼底。广州打造综合性城市智慧运营服务平台,引入“城市大脑”管理街道、片区、城中村,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今年6月,一辆辆无人驾驶小巴驶过连接海珠区与芳村的鹤洞大桥,满载着生活用品、食品、水和药品等物资,开往疫情封闭管理区域,不经意中,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悄然来到了广州市民身边。
作为入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一个更加“聪明”的广州,正在通过数字手段提高精细化程度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民生服务。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殷殷嘱托,指引方向。
补短板、提速度、强质量,谨记教诲,心怀民生,广州顺应市民的期盼,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入选全国城市体检试点城市;从化区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黄埔区新龙镇、白云区钟落潭镇成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国家分级诊疗试点、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不断落地,“一元钱看病”福利进农家……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广州不断完善民生短板,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发展民生中赢得民心、在凝聚民心中求得更大发展。
补短板:城乡活力竞迸发
在广州,特色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乡村民生建设项目纷纷落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小火车在金黄色的稻田中鸣笛穿梭,青山绿水间,旧屋改造成特色民宿,一幅恬静的岭南乡村风情画呈现眼前。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截至目前,广州市已命名的市级美丽乡村共计443条,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的目标任务。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
环境更好、生活更方便,腰包更鼓了,农民的一张张笑脸,是广州乡村振兴的最真实写照。今年上半年,广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0.27亿元,同比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万元,同比再次增长16%。广州也连续三年获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珠三角片区第一。
旧村庄脱胎换骨,老社区焕发新活力。2019年以来,广州新增公建配套535万平方米,惠及60.4万户、193万人口,大大改善了旧城区的人居环境。累计完成加装电梯规划审批11419台,惠及超过100万居民。
从城市到乡村,民生短板不断补齐,让发展的活力不断迸发。
强质量:医疗教育争一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教育、医疗是民生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殷殷关怀,牢记在心。广州促医改、强基层、建高地,狠抓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大力推进国家分级诊疗试点、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一元钱看病”模式在全市涉农区全面推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村卫生站,村民在家门口看病只需自付一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自2016年成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及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以来,广州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不断提高——1036个长者食堂覆盖全市,超过100间护理站开进社区,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类专业护理服务;作为全国首批15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今年头10个月广州已有6.3万老人享受到长护险待遇,高龄多病失能的他们生活增添了一点甜。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谆谆嘱托,践行于实。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前谋划,面向2035年,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统筹配置基础教育设施,为未来教育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十四五”期间,广州预计将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6万个,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3.4万个,公办高中学位约3万个。
一组组数据,折射着广州感恩奋进、托起民生幸福的扎实步伐。
少年强则中国强。“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是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少年的殷切期望。
广州成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全国推进“双减”工作试点城市后,孩子们作业少了、上学时间推迟了、睡眠时间多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午休也能“平躺睡”……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从病有良医到学有优教,再辐射到更广泛的民生领域,踏上新征程的广州正在不断提高民生事业的质量,增强民生项目及民生制度供给的普遍性与公平性,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为民服务赶考路,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保障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