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下称“侨外”)是广州市首间公办九年一贯制外语特色学校,一校三区。这所早已打响了外语特色、“共生阅读”名片招牌的学校,面对“双减”新背景做出了哪些举措,学生又能收获到什么?
日前,在侨外校长许昌良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侨外坐落于华侨新村友爱路的校区,寻找问题的答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 见习记者林欣潼
外语特色是最大亮点
迈上台阶,走进侨外正门,可以看到何香凝先生的雕塑。校长许昌良介绍,学校于1955年由爱国华侨捐资兴建,由何香凝先生为学校题写校名“华侨小学”,“竖立这尊雕塑是为了铭记这所学校从哪里来,提醒我们怀有感恩之心。”
在厚重的历史感之外,校园里也有着朝气:该校区设有小学及初中部,学生们特别“活”,随意攀谈就能侃侃而谈;放学后,还有许多同学在校园中运动。单杠上,他们灵活地攀上蹿下;操场上,跳绳队认真训练,高年级学生较量起篮球。
学生交流间自然而然说出英语,校园标识中英文结合……不难看出外语特色是侨外最大的亮点。校长许昌良介绍,学校的外语优势主要呈现为小班分层教学、外教、第二外语课堂以及丰富多元的外语活动。
在外语小班分层教学方面,每个班根据学习能力分为基础层和发展层两种层次。在学习内容、难度、能力要求上有所区分,学生每节课都走班上课。每半学期会有一次调整,激发学生上进意识。
在侨外,学生可以从五年级开始选修第二外语,包括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及韩语等5门。同时,每周开设一节外教课,让学生感受世界多元文化、增强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学生敢说、会说、善说。
“孩子们上了高中之后,在外语学习方面都更轻松。”许昌良介绍,侨外中考外语成绩历来优秀,不管学生入学时外语基础如何,毕业时都能达到一定标准。
此外,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外语文化节系列活动,包括英语书写比赛、朗诵比赛、制作思维导图活动、英语阅读分享活动、英语剧比赛等,用艺术的方式展示外语文化,提高学生外语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彰显外语办学特色。
“共生阅读”
铺出一段书香路
“外语只是学校其中一个特色项目,我们学校在多方面都有独特的话语方式,也建立了全面的课程体系。”在校长许昌良看来,侨外最大的特色,可以用“让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三个发展来概括。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铺出一条书香路十分重要。“共生阅读”是侨外的一张名片。学校从2019年开始研发并实施共生阅读课程,许昌良介绍,学校搭建了9个年级段的阅读阶梯体系,“根据年级特点,为老师、学生、家长开出书单,家长和孩子假期要进行亲子阅读,同读一本书、同记一本笔记,今年暑假,我们还为家庭开出了66条阅读建议。”
许昌良指出,“共生阅读”的目标不仅是让每一个孩子都热爱阅读,培养学生成为终身的阅读者和积极而又有教养的公民,更是要以老师为圆点,以点带面:百名老师爱读,牵手千名孩子共读,拉动万名家长同读,影响社区10万人的精神成长。侨外定期开展经典诵读、亲子共读、家庭书房建设、读书节等主题活动。今年11月,学校还开展了首届“书香家庭”表彰大会暨小种子阅读坊第四期阅读分享会,从学校2800多名学生家庭中,评选出了63个“书香家庭”,在家长心中也种下阅读的种子,生根开花。
“双减”后
打造“共生课堂”
今年,学校工作最醒目的关键词就是“双减”,侨外又是如何落实的?“为学生减轻作业负担后,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空间在于课堂。”许昌良介绍,“双减”之后,侨外通过打造“共生课堂”,改进课堂的流程、结构,调试课堂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态。
什么是“共生课堂”?许昌良介绍,就是坚持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整个课堂教学应是学生知、行、悟的过程,关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把课堂从过去的单一接受知识,变为让学生动起来、变讲堂为学堂,同时坚持“以学定教、多学少教、顺学而教、AI助教”的基本原则。课堂上,老师起着帮助、促进、鼓励学生的作用,“老师要触动、搅动、撼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记者跟随校长“推门听课”。在初中的数学课及物理课上,学生们都有一张学习任务单,既有题目又有小结,明确了一堂课的学习要点。老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实时投影学生课堂练习,讲解知识难点,还会结合课堂进度,创设有趣情境,向学生提出新问题。
建设校本课程
“选修超市”
“双减”后,侨外学子有着“清新的早晨,灵动的课堂,静休的中午,活跃的傍晚,充足的睡眠”,这又是怎么实现的?据了解,侨外早已开始探索分层作业。同学们的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自选作业”,根据作业难度把精选题目分为三个层次(A层基础、B层提升、C层拓展),实践类、实验类、研究类、体验类等类型作业也被引入到了作业系统中。
在课后托管方面,今年新学期伊始,学校就实现了课后服务全覆盖。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学校“6个1”的目标,即“人人会一种乐器、人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人人选修一门二外、人人会一项劳动、人人都有一项健体专长、人人参与一项科学探究活动”,学校将课后服务课程纳入了校本课程建设体系,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化需求,搭建了“课后服务课程选修超市”,设置了适应学生认知特点的差异化课程资源。依据年段差异,学校推出了“全球视野”“科技创新”“翰墨书香”“阳光健康”“尚雅笃美”等五大系列近50门特色课程,如跆拳道、跳绳、编程、书法等,涵盖体育、美育、科学教育等方面。在“选修课程超市”,学生可以依据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自主选择课程。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轻负、优质、高效、和谐?许昌良表示,要做一所典范的学校,就要不等待、不放弃、不平庸。“教育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能等到困难都解决了,才来发展学校,也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孩子。”许昌良介绍,下一步,学校将把“双减”后的课堂理念、课堂内容、课堂结构、课堂流程进一步体系化,实现“4个1”——每一个课堂都精彩,每一个学生都进步,每一个家庭都受益,每一天学校都发展,坚守“为每一个孩子智慧而温暖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