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Hold住文艺 玩得转科技

这个高一女孩不得了

刘名修在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花间》,创作于2021年。
展出作品《芙蓉蝴蝶》,创作于2021年。

  12月18日,一场特别的中国画习作展在暨南大学曾宪梓科学馆一楼美术馆拉开帷幕。现场展出作品来自一位广州高一在读学生——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的刘名修同学。于刘名修而言,国画不仅是一项艺术特长,更为她进行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她也希望通过服务社会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婧 通讯员黄志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画为媒 服务社会

  本次展览持续至12月26日,展出作品精选自刘名修每个成长阶段所绘藏的作品42幅。据了解,刘名修自6岁起接触国画,且师从书法和国画名师,继而打下了扎实的书画功底。10岁时,因为在国画比赛中表现突出,她入选中国少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并斩获多项国家、省、市级书画比赛的殊荣。

  学国画伊始,刘名修就被国画的淡雅脱俗所折服。在各类画种中,刘名修尤爱花鸟。而与花鸟自然结缘,还要从幼时说起。小时候每逢周末,爸妈都会带刘名修外出郊游,嬉戏之余,她也与花鸟鱼虫成为好友。她发现,这些大自然的好朋友是最好的绘画模特,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她用画笔表现大自然的热情。

  刘名修坦言,学习国画一路走来,她在绘画技能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眼界和思维也越来越开阔。如今,国画艺术已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挑选画作、托底、装裱……刘名修为这场展览准备了4个月之久。谈及举办展览的初衷,刘名修说,她想在办展的同时将部分作品进行义卖。届时她计划用义卖所得购买一批书画教具,提供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办画室使用。此外,她也正筹备着在学校成立中国画社团,志同道合的社团成员除了日常互相交流学习、组织自然体验活动,还将在节假日一起到福利院教孩子们画画。

  科技创新路上步履不停

  除了有艺术特长,学习成绩也很优异的刘名修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表现同样亮眼。在她眼中,科学和艺术不分家,就像一对充满创造力的双胞胎,各具魅力。

  刘名修的爷爷和爸爸都是科研工作者,耳濡目染之下,她自小就热衷科技创新活动。多年的艺术浸润,为刘名修发明DNA防伪印泥提供了思路,将科学与艺术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她和同学涂奕一起把高科技的DNA防伪技术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结合起来,该发明获得第34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还代表广东省青少年在2020年中国科协青少年国际科技交流项目遴选ISEF冬令营中成功入选国际青少年科技赛事。刘名修说,在项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她领悟到了爷爷和爸爸经常对她说的“大胆设想,小心论证”的真正含义。

  “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养成了喜欢探索的习惯。”刘名修笑言,从小她就对周边的一切充满好奇,做了许多大人眼中的“蠢事”。小时候,到大自然探索,是刘名修周末必备“家庭作业”,路边的一只甲虫,可以让她观察半天;也曾为了尝试面包虫能否吃掉塑料垃圾,刘名修在阳台上偷偷养了一盒面包虫,吓得妈妈不敢晾衣服。她很庆幸家人对她的包容和支持,日积月累,探索的好习惯就养成了,知识面也增长了。

  这个学期,在筹备习作展的同时,刘名修的科技探索之旅也没停下,她正为明年的中学生科学竞赛作准备。谈及未来的规划,刘名修说,她计划大学读环境科学相关专业,希望将来做一名保护自然环境的科学家。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③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湾区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深壹度·对话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教育周刊
   第A15版:求学指南
   第A16版: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校园足球发展“六好”广州是怎么做到的?
广东72个教育集团拟评为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这个高一女孩不得了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开班
广东(岭南)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