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SZA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圳大学斩获第15届中国大陆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

选手:“队友是我的精神支柱”

比赛现场

  2021年12月12日,第15届中国大陆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圆满落幕。因受疫情影响,今年比赛以提交书状与线上庭辩的方式进行。比赛共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来自全国各地的57支代表队参加,其中深圳大学派出以大二本科生为主的代表队,凭借高质量的书状以及精彩的庭辩表现,总分在57支参赛队伍中排名第6,斩获“一等奖”,同时刷新了学校在该比赛的最佳成绩纪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王纳 通讯员王若琳

  数月筹备终有收获

  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由国际红十字会主办,旨在推广人道法知识的教育与传播,以全英文为书状撰写与庭辩环节的语言。2021年赛题设定的背景为战争拉锯,主要涉及国际人道法中有关战俘待遇、地雷、网络攻击、民用物体保护等重点及前沿问题。

  2021年深圳大学代表队由法学院李薇薇教授担任指导老师,2020级大二本科生谭嫣盈担任队长,2020级大二本科生周蔚、邹焕琳和2019级大三本科生李经瀚担任队员。此外,深圳大学法学院还邀请到2007届毕业生凌南、2012届毕业生邓力行、2016届毕业生叶曼菁等具有丰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经验的毕业生作为校外指导。

  比赛分为文书写作和庭辩两个阶段。其中近三个月的文书写作阶段又细分为法律研究阶段和文书打磨阶段。在法律研究阶段,赛队内部要在文书草拟阶段进行合理分工和默契协作,使得有上百个脚注的两份文书草稿中的每一项观点、每一处的延展都能论之有据;而在文书打磨阶段,队员们需要通过不断的观点交锋和打磨语句,使得文书能够将5项指控的庞大信息量浓缩进短短4000字的诉状中而不失直白。

  真实赛场上对庭辩人的临场应变能力要求更高,两位出庭“律师”根据法官的提问频次不断调整语速以及论点数量;及时并清晰地记录对方“律师”的主要论点,并找出问题进行有力回击。面对如耶鲁大学国际法学者、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出庭律师等具有丰富经验和学识的法官,两位出庭律师根据已有的法律依据,组织语言,结合案件事实依据,得出有利于己方的结论,其中一庭的法官打出94分的好成绩。

  深大法律人“后浪推前浪”

  谈及从准备参赛到取得佳绩这数月间的心路历程,深圳大学代表队的队员们都感慨万千。

  担任赛队队长、出庭律师的谭嫣盈认为他们获奖的关键是所有队员愿意倾心准备、诚意备赛。“本次参赛,我有着赛队队长与参赛队员‘双重身份’,这给我带来不同的挑战。作为队长需要稳住赛队的状态,需要理智且近乎严苛的决策;作为队员我又难免有焦虑担忧或极度兴奋的情绪,在这两种身份之间切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所幸有我三位队友的陪伴与信任,在我紧张的时候成为我的精神支柱。”她坦言,那些与队友熬夜准备比赛的日子十分难忘,同时也在庭审上见识到名校优秀选手的表现,感知未来仍有追赶的空间。担任出庭律师的周蔚也是首次参赛,他感慨自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群非常好的队友,能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更感慨“有多少付出和投入就会有多少回报”。

  担任比赛研究员的邹焕琳和李经瀚对比赛有不同的感触。邹焕琳直言参加模拟法庭源于暑假一句随心的应答,是“对意外机缘的长久坚持”,她告诉自己“不问终点,只求做到自身能力的极致”,但却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看到了自己和队友“能力上的近乎飞跃的提升”。李经瀚是第二次参赛,但从零开始准备到专业庭辩再到刷新纪录,数个月里与伙伴们在一次次磨炼中共同蜕变的过程,都令他觉得“不真实”。

  “或许确实是有多少付出就会得到多少回报,但在付出结束之前,无人相信心血铺就之路能带我们前行如此之远。”李经瀚说。

 
     标题导航
深圳大学斩获第15届中国大陆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
华南最大迎春灯会来了 传统服饰游园受市民追捧~~~
~~~
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③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湾区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深壹度·对话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教育周刊
   第A15版:求学指南
   第A16版: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选手:“队友是我的精神支柱”
锦绣华灯 漫步盛唐
前11个月深圳进出口规模超去年全年
获评现代产业学院
深圳大学院士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