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伦山水画的人文情怀
(摘录)
少伦对待艺术创作有一个根本性的优点,就是很认真,这个认真是对待艺术的一种真诚,这种真诚是非常宝贵的。
古人有“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说法,就是说一个人在非常认真的情况下才能把自己的精神凝聚在一起,这种精神传达到画里面才能动人。《长恨歌》里有歌词:“能使精诚动魂魄”正是此意。
少伦的画就是有这个好处,真诚、质朴,其个性是丰厚的,不是那种单薄的;个性是深沉的,不是那种流滑的;我觉得这在绘画艺术里面是很重要的特点,是根本性的特点。
少伦的优点还在于不断地追求。变是一种绝对的,他以线为主来勾勒那些石窟画面是有较高难度的,这种线性的运用体现了他对书法精神的理解,他的这种不断寻求自己的艺术语言、个性的精神,是给我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印象。
尚涛(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
王少伦山水画的思变精神
(摘录)
题材选对了,是一个画家在发展中的一大幸事。
少伦所开启的《河洛逸风》系列,别开生面,焕然一新,不能不说是一个飞跃。
少伦画石窟题材,不是用块面的、素描的关系来画,而是选择了以线条为主的表现手段,画面中用线条组成一个整体的旋律美,这就是他成功的一面。
画如其人,我觉得少伦人好,人好才能画好,二者就是相得益彰。我希望他能够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往前走!勇敢地往前走!而且还要有新的突破!
姜宝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河洛逸风》诞生记
记忆里,龙门石窟曾是儿时捉迷藏玩耍的最佳场所,龙门二十品可随手触摸,奉仙寺的力士小腿不知环抱过几度。
多年前的一次西北文化之旅,近两个月的时间,沿途的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再次让我震撼,感悟颇多,之后,很有创作此类题材的冲动。1993年,恰遇出版公司之邀,一口气创作了十多幅油画作品,圆了我心底想过把油画瘾的梦。
时至2013年,有幸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访问学者,到了最高的艺术研究殿堂求学,难得的是有机会向艺术大家们学习、有机会在艺术理念上得以碰撞,或许能在当头棒喝下让自己少一些迷茫。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变才是必然的,但是要确立属于自己的探究方向又谈何容易?迷茫和思变正是最痛苦的蜕变开始。
就在这年的冬天,借回乡之际,又专程到了龙门伊阙,和往常一样,习惯了故地重温。然而,当石窟展现在眼前的那一刹那,心里仿佛听到清晰的强音“还找什么?一切不就在你眼前!”……
开启《河洛逸风》石窟山水的创作,既是情之所向,也是心之所归。
(王少伦)
王少伦,河南洛阳人,1989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取广州美院美术学研究生学历。2012年至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访问学者,导师为姜宝林教授。
现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铁路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广铁书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广州日报书画院特聘理事,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