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破解“老帮老”用工困局?

  评论员观察

  一直以来,“老帮老”模式被认为能够有效改善人口快速老龄化、养老服务劳动力不足的状况。而现实是,养老用工困境已无法回避。

  虽然入行门槛一降再降,但年龄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流动率高,依然是这个行业服务人群的硬伤。如果为从业者画一幅像,那么“50岁左右年纪、初中学历、待遇远低于月嫂和育儿嫂”便是其基本特征。

  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超4200万,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6.6%左右。依照这一比例,我国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生活无法自理。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养老服务行业的用工缺口。这个缺口有多庞大呢?据民政部统计,目前全国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4万个,床位800多万张。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跟老人的比例1:4计算,至少需要200万名护理员。

  为什么“老帮老”模式会出现用工困局?一方面在于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上对其职业发展的预期不高。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感叹的,当养老行业市场化以后,才会有更多人愿意进入这个领域。另一方面在于模式自身可持续性不足,未能让人才活水充分涌流。《半月谈》也曾刊发报道《细节决定互助养老成败》,关注“老帮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破解养老服务人才紧缺的问题,需要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发挥出来,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优化和完善“老帮老”的市场运营模式。

  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需要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发挥好多元主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养老资源。需要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尤其是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的标准体系,完善相关信用评价体系和市场退出机制。此外,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起高效服务的平台,深度整合资源要素,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在完善运营模式方面,不妨打破地区间壁垒,加大力度推广“时间银行”,让低龄老人通过服务高龄老人便捷地存入服务时间,以便他们在未来从容支取和兑现“被服务时间”。

  此外,应当注意到,“老帮老”模式还是养老服务的一种补充。对重度失能老人和伤残老人等特殊群体,仍需要在专业的“医养结合”模式上加大投入。“老帮老”模式的优势在于给予高龄老人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毕竟,老人比较了解老人,“老帮老”能够与居家养老有效兼容,促进社区建设与邻里和谐。         (杨博)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文化·每日闲情
   第A12版:湾区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生活周刊·时尚·揾食
   第A15版:生活·汽车
   第A16版:生活·地产·汽车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坚定不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坚定文化自信 谱写时代新篇
制度为基,筑牢学校安全屏障
另类“牛皮癣”
如何破解“老帮老”用工困局?
“傍名牌”敛财何时休?
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