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国内外海洋科学领域的院士、专家齐聚,共同谋划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发展的新篇章。论坛上还举行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分别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共建“滨海与深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海洋遥感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签约仪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齐华伟、谢子亮
张偲:我国已锁定两个千亿方级可燃冰藏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发表《海洋烃类能源有序开发的“负碳”路径》为主题的特邀报告,瞄准低碳下海洋能源的有序开发,探索深海大洋,解密深海冷泉生态系统,共担人类命运。
据张偲介绍,《Science》杂志发布了123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排在前面25位有两个是跟能源、环境有关,分别是温室效应会使地球的温度达到多高、什么时间用什么能源能够替代石油。
据介绍,海洋是最大的碳汇体,每年能吸收人类释放1/4的二氧化碳,目前吸收能力已朝着深海迈进。去年党中央提出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工作,深海减碳、增汇极大拓展了海洋吸收碳能力的想象空间,深海温室效应气体固碳和存储已成为全世界科学家的共识。
什么时间用什么能源来替代石油?国家规划2030年实现可燃冰商业化开采,目前已经锁定了两个千亿方级可燃冰藏区,南沙海域可燃冰资源极度丰富,前景可期。可燃冰开采过程往往伴随有冷泉生态系统,冷泉生态系统又称为“深海的绿洲”,目前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热点。冷泉生态系统科学大装置系统的推进将助力海底烃类能源资源的“负碳”有序开发,实现深海减碳、增汇的宏大目标。
陈十一:海上风电对支撑广东装备制造业和能源转型意义重大
在分论坛上,中科院院士陈十一指出,海上风电面临新机遇。相比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有多个优势,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可持续发展;我国海岸线长,海域广阔,显著节约土地成本;深远海风电得到空前发展机会,80%的海上风电均处于深远海。
“海上风电对支撑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和能源转型意义重大。”陈十一表示,广东省海岸线长度4000多公里,所在的南海海域风资源十分丰富。海上风电产业已经纳入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六大战略新兴产业。作为能源消耗大省,开发深水风电对促进广东省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深水浮式风电装备对加速形成广东省海上风电的完整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攻克浮式风电关键技术对于广东省开发深水风电资源,形成国内最强的风电产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他表示,海上风电未来发展出现多个趋势,海上风电将通过规模化、智慧化、定制化、大型化进行降本增效。同时海上风电将实现产业协同与多能互补,通过规模化效应打造完善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进一步降低海上风电建设及运维成本。
魏辅文:呼吁建珠江口海洋国家公园
在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发表《生态文明与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特邀报告,魏辅文表示,中国在生态保护上贡献非常大,生物多样性上,我国从过去“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域实现“领跑”。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做了很多的工作,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很多新的生态修复过程在国际上影响很大。近年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中国贡献25%。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原来从“跟跑”到“并跑”,现在到了部分“领跑”的一种态势。国外著名的科学评估都认为在生物多样性上,中国是全球的引领者。我国的执法力度、绿色行动和环保督察都非常严格,国际合作也不断深化。
魏辅文建议,未来可以在广东规划建设海洋国家公园,比如在珠江口或者南澎列岛建立海洋国家公园,建立旗舰物种和珊瑚礁生态系统检测网络与研究基地,开展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多样性的一些研究。
同时,建议实现陆海统筹,建立广东省野生资源库,通过资源库的建立实现功能基因、仿生资源、高效活性分子等的挖掘和应用,研发创新药物、功能食品等。
广州打造全球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海洋经济已成为引领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领和新阵地。广东正围绕建设海洋强省目标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十四五”期间,广州将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全球海洋创新发展之都为目标,强化陆海统筹科学布局海洋经济空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广州南沙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出海口,是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拥有深水良港和绵长海岸线,海域面积279平方公里、占广州市76%,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越条件。近年来南沙依托广东全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广州全国海洋科技强市,积极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致力于打造广州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在海洋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做出南沙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