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国际合作开新路 湾区协作添动力

大湾区科学论坛昨日开幕
大湾区科学论坛昨日开幕。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莫伟浓、李波 摄

  12月11日,以“探索未来 共享科学”为主题的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开幕,来自全球的近百名与会院士专家在这场科学家盛会上,共同探讨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等重要话题。

  当此之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应运而生的大湾区科学论坛,承载着什么使命?它的举办,释放了什么信号?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方晴

  呼吁全球合作:为世界打造“科技达沃斯”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致贺信时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密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促进共性科学技术破解,深化重点科学项目协作,共同推进世界科学事业发展,更好造福人类。

  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以“探索科学 共享科学”为主题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去年在疫情暴发的早期,来自中国科研团队就破译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他们将研究成果分享给世界,让我们找到了更便捷检测病毒的方法,为全球抗疫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论坛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理查德·约翰·罗伯茨以全息屏幕的方式亮相,他充分肯定中国科学家为促进全球抗疫成功所做出的努力。

  意大利国家环境卫生学会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席教授普瑞斯科·皮茨特里是一名在欧洲工作的流行病学专家。“中国科学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将医学证据发表在国际期刊。我的研究重点是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这可以与中国的预防方法产生很多互动,我很乐意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人员与机构开展合作。”普瑞斯科·皮茨特里表示。

  全球更密切的科技合作不仅能够帮助应对疫情的挑战,还能解决其他领域的诸多难题。在2021年布拉瓦尼克国家青年科学奖获得者、美国发明家学会会士安德里亚·阿鲁看来,科学研究是弥合文化差异和地缘政治挑战、消除冲突分歧的理想工具。“我想借此机会再次强调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加强联系的强烈兴趣,热烈欢迎今后开展更多的合作与互动。”他表示。

  大湾区科学论坛无疑成为大湾区链接全球科学家的纽带,不仅汇聚了全球科学智慧,更广泛地凝聚了合作共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是该论坛的发起者。中国科学院院士、ANSO主席白春礼则对论坛充满期待。他表示,希望将该论坛打造成“科技达沃斯”,并希望用好广东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国际科技组织广泛凝聚海内外科学家和创新资源的纽带作用,助力大湾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探索科学未来:鼓励自由探索推动原始创新

  在创新链条中,科学是最初的源头。前沿科技的发展方向都有赖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大湾区科学论坛将“科学”作为关键词,可见论坛对于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视。

  “诺贝尔奖颁给了很多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观点是开辟新领域的发现比依赖于先前领域的发现更加重要。基础研究领域的真正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为这些真正创新的人颁奖。”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 莱维特在论坛主旨演讲中如此强调。

  正因为对原始创新的重视,大湾区科学论坛也释放出鼓励自由探索的氛围。“我想分享的题目是‘人类社会可能的终极性颠覆技术是什么?’。这个题目虽然有点吓人也很难回答,但今天我就想针对这个未来让人感到烧脑的问题,与年轻人们分享一下 。”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主旨演讲的开头就“一鸣惊人”。

  薛其坤预想了人类面临能源危机的时刻,并提出面向太阳开发高效太阳能电池等新的科学畅想。“这个技术要实现,还面临很多瓶颈,非常挑战人类的智慧,我们都需要静下心来好好面对这个科学问题。” 他表示。

  正因为这种“鼓励探索”的氛围,广大科学家都坚信自己能从论坛中寻找到科学的灵感。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物理海洋学家莎拉·吉尔表示,希望通过论坛能够思考研究中要解决的科学前沿问题,也探索培养年轻科学家的路径。

  深读湾区协作:广州超算助力香港选手夺奥运奖牌

  科研设施开放共享、科研资金跨境使用、三地人才加速流动……作为新近崛起的全球创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范式越来越呈现出强烈的协同创新特征。其本质在于,让创新要素实现高效流转,在全球科创竞赛中取得先机。

  “广州超算助力香港选手夺得奥运奖牌。”在专访中,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分享了一个体现穗港澳三地合作的绝佳案例。得益于光纤专线连接,港科大任何一名老师使用广州超算跟使用局域网差不多一样方便。

  香港科技大学张欣教授团队就利用广州的超算资源为香港自行车队进行单车测试、单车运动员阻力测试,以及低阻力单车服研制等项目,最终帮助中国香港运动员李慧诗在东京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先赛中夺得一枚铜牌。至今,已有超过200个港澳及海外科研团队使用“天河二号”的超算服务开展科研工作。

  大湾区创新要素实现便捷流通,还体现在科研资金上。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内地向香港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拨付了超过4.4亿元人民币,其中接近一半来自广东。

  饮下市级财政科研经费跨境“头啖汤”的是广州。2019年8月,广州向香港科技大学拨付3800万元科研经费。从2019年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专项到2020年全面开放所有重点专项供港澳申报,广州也允许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市科技计划,近2年专项技术攻关财政资金达到3000万元。

  数据显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投入达到近3600亿元,“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第2位,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

  以越来越紧密的科技合作为基础,一条世界一流的科创产业链正在粤港澳形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他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医药新高地的畅想。

  “在生物医药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三极四地’的联动发展。尤其是广州南沙,这个地理位置无论是到广州市区还是到珠海、深圳、澳门都是非常便捷的。而且南沙战略定位突出,生物医药企业和资本市场活跃,产业人才聚集,可以与多地实现优势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和全球经济动力最强劲、创新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正如白春礼所说,期待大湾区科学论坛发挥平台枢纽作用,为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提供“湾区方案”。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
   第A3版: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身边纸
   第A6版:体育
   第A7版:文娱·诗意花城
   第A8版:美术大观·新视觉
国际合作开新路 湾区协作添动力
预防新冠第三针打异种疫苗或更有效
“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