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航天邮票记录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多个里程碑

这个纪念封在太空飘了637天

“天宫一号”入轨纪念封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纪念邮票
《中国首次落月成功纪念》邮票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纪念邮票
《中国“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纪念邮票
扫码了解更多内容

  邮票中的党史 14

  红邮名片

  我国发行的航天题材邮票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立了战略火箭研究机构。然而五六十年代,我国发行的航天题材邮票多是展示苏联航空航天成果。

  1986年,我国发行了首套展示本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邮票《航天》,包括“乐声环宇——东方红一号卫星”“天外归来——回收卫星”“雷霆海天——潜射火箭”“腾飞万里——飞向静止轨道”“天地同音——地面接收站”“玉宇明灯——同步通信卫星”,共6枚。

  2000年11月20日,为纪念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号成功发射一周年,原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纪念邮票1套2枚。

  2003年10月16日,为纪念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原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纪念邮票1套2枚。本套邮票,将中国航天的历史性壮举载入方寸。

  2006年6月8日,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原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2枚,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2007年11月26日,原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中国探月首飞成功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1.20元。

  2014年1月1日,为纪念中国首次落月成功,中国邮政特别发行《中国首次落月成功纪念》邮票1套2枚。本套邮票采用连票形式,从而使画面更加宏大、壮观。让人对落月和探测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020年9月26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发射成功》纪念邮票1套1枚。

  历史背景:我国的航天事业

  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已随“神舟”升空化为现实,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曾尝试研制载人飞船“曙光号”,并取得了初步成功。1965年8月9日,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计划在1979年发射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1968年1月,宇宙飞船计划的目标物被命名为“曙光一号”。我国于1969年开始挑选宇航员的工作,在对1918名空军飞行员进行甄选后,最终被国防科委确定的宇航员有19名,初期参与载人航天研究的有王德汉、陈景山、凌福根等专家。

  1986年3月,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邓小平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我国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的极力倡导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这一决策直接推动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使我国载人航天研究重新列入了国家重点发展计划,是新的中国载人航天的起跑线。

  跨过道道难关,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从1999年中国首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到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为我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从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太空出舱,到空间站及深空飞行任务训练……如今,“神舟十三号”完成预定任务,意味着我们正坚定走在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中,“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在中国积极推动、合作创新开创世界航天新纪元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秋瑜

  红邮故事:

  “航天人”成集邮专家

  邮票藏品大部分“上过天”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集邮联老年集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天集邮协会顾问王若维既是集邮专家,也是一名“航天人”。他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种容器设计与制造研究所所长,八次担任中国航天各型号空间环境模拟器容器、航天员失重训练用中性浮力水槽槽体、舱外航天服低压试验舱舱体等特种容器制造工程的总指挥。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王若维收藏了大量的航天邮品,利用这些邮品制作了多部包括航天类、开放类、一框类邮集,参加省、市、全国组织的各类集邮展览,并2次参加世界集邮展览获得大镀金奖。从1999年中国首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到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为我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从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太空出舱,到空间站及深空飞行任务训练……王若维的邮集展示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历次飞行试验到载人飞行任务过程中进行试验、发射、测控、返回、搜救等任务中的多种纪念邮品,甚至包括航天员选拔时的“体检须知书”等,让我们能够完整回顾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

  王若维不但收集有中国首套航天题材邮票——发行于1986年的《航天》,还有《中国“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中国首次落月成功纪念》等航天事业发展系列邮票,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邮票和邮品大部分都上过太空,属于“太空邮件”。

  在王若维收集制作的邮品中有一枚“天宫一号入轨纪念封”,随“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入太空,是目前世界上在太空中停留时间最长的纪念封。这枚信封飞行前被装到“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进入太空一段时间后相继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对接,最终由“神舟十号”航天员从“天宫一号”里取出带回到地面,一共在太空停留了637天。

  历史回顾:

  首次出舱遇到“火情”

  翟志刚最关心的是“国家”

  1992年9月21日,我国载人航天计划被批准执行,代号“921工程”。确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1994年开始,工程建设全面展开,1998年底各系统建设、试验基本完成。“我们是1994年底开始进驻北京航天城。那时候,航天城建设大军在一大片稻田地上开工建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建设飞船的总装厂、测试厂房、中国航天员中心、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王若维说。从1994年底到1998年底,为了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他有三个春节都是在航天城建设现场度过的。“当时我们的容器建设队伍有近100人,租住在当地一个农场的库房和老百姓的民房里,条件非常艰苦。”

  作为航天特种容器制造专家的王若维,是航天的发烧友,只要一谈起航天,他的心都跟着升腾了起来。他十分动情地对记者说:“航天是个高风险的事业。当然,祖国的航天技术我们非常信任,但毕竟是载人航天,有时难免心里打鼓,就怕有个‘万一’。”

  作为“神舟七号”任务的全程亲历者,他向记者讲述了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在太空中经历的惊险一幕。出舱时,因为舱内有余压,舱门打不开,刘伯明不得不抱着翟志刚的腿,翟志刚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才把舱门打开。出舱后,他们要执行取回舱外实验设备带回地球的任务。但在翟志刚刚要执行取设备操作的时候,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报告给北京飞控中心:轨道舱中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瞬间,翟志刚想到:“我和刘伯明肯定是回不去了,最后时刻要把轨道舱和返回舱解锁,让景海鹏一个人回去,我们就永远留在太空了。”这时候,他赶快喊刘伯明拿给自己准备好的国旗。“我们回不去了,但我要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曾来过太空!”讲到这里,王若维禁不住哽咽了。

  “当时,刘伯明不知哪来的劲儿,把舱内仪器上扣得非常紧的衬布扯开,到处找起火点,却没有找到,这时翟志刚意识到,真空下着什么火呀。后经地面和空中共同确认,是传感器误报,虚惊一场。”翟志刚完成取回实验设备的任务后返回舱内,顺利完成了‘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虽然是虚惊一场,但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航天员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在最紧急的时刻,他们想着的是祖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国家重点工程,载人航天发展的近30年里,给王若维的感受是“祖国越来越强大。”“最近有报道说,国外的航天员都在学习中文,因为预计到2024年,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会按计划报废,届时,太空里唯一的空间站就是中国的。那时候,不光是咱们的航天员要上去,其他国家的航天员也会上去,不会中文可看不懂设备标签。我国航天事业的宗旨就是:‘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在人类实现近地轨道的太空长期驻留后,地外星球基地一定是下一个目标,现在来看,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也不会太远。”

  为了准备航天员出舱任务

  “二孩妈妈”副总师实施“超强作息”

  作为“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空间站机械臂地面飞控工作的总体负责人,北京飞控中心空间站任务副总师、“80后”博士谢圆对记者讲述了执行地面飞控任务的故事。

  “出舱活动的成功,是前期多项关键技术攻关的硕果,也离不开任务中天地各系统间的密切配合。”坐在大厅执行出舱任务时,谢圆觉得有点像在看一场无比真实的科幻大片。“看到航天员出舱后情不自禁发出为美丽太空的赞叹,对着镜头挥手致意时,所有任务准备中的忙碌和辛苦都落到了实处,我感受到了一种共鸣。”

  出生于1983年的谢圆老家在湖南省衡阳市,于2001年考入中国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自动化系,是第一批直接招收的国防生。2011年5月,谢圆题目为《月球车遥操作中的任务规划技术研究》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在中科大取得博士学位。当时,相关的国外文献资源缺乏,国内还没有此类研究成果,谢圆的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同年,谢圆来到北京飞控中心,先后参加了我国嫦娥系列深空探测任务、神舟系列载人航天任务、天宫系列空间站等任务的地面飞控工作。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后全球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而落月后月球车月面巡视的飞控技术方案正是以谢圆的这篇论文为基础。

  除了“80后副总师”之外,谢圆还有一个身份——二孩妈妈。她的两个孩子都恰好在两次任务的准备和实施阶段出生。为了准备航天员出舱任务,谢圆和同事们备战了大半年。航天员出舱只有7个小时,但是地面对这个程序的推演讨论,要落实到每个细节。包括每一条指令的设计和发出,都要去适应航天员实际出舱活动的灵活性。那段时间,谢圆可谓是“超强作息”。每天上午8点上班,工作到下午6点回家,安排孩子和处理家务,晚上9点等孩子睡后,返回单位继续加班。工作到凌晨3点左右,直接睡在办公室,第二天早上6点半,再回家给孩子做早饭。

  谈起10余年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的经历,谢圆说:“我们工作的团队中女性很多,其实在航天飞控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性别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区别更多在于对待工作的严慎细实的态度和不停止学习的进取精神。作为一名飞控工程师,我的梦想是我们的飞控手段越来越先进和自动化,用更少的人管理好更多的飞行器。”在曾有过“作家梦”的谢圆的眼中,星辰大海的征途是她正在书写的浪漫。

 
     标题导航
航天邮票记录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多个里程碑~~~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专题
   第A12版:湾区·生活·时尚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文化·每日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A16版:生活·地产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追热点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SS1版:时尚荟
   第SS2版:调色板
   第SS3版:时光计
   第SS4版:专页
这个纪念封在太空飘了63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