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肖桂来、何钻莹、吴多)11月的南国,满目青翠。在广州从化良口唐鱼市级自然保护区2200多亩的连片山林中,有一种长约2厘米的小鱼活跃在山溪,它就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唐鱼。
“将这片千亩山林保护起来,就是为了守护小小唐鱼的完整生态系统。”11月29日下午,从化区唐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李国研带着记者上山寻访唐鱼。
在溪水平缓、水草茂密处,一群唐鱼露面了。唐鱼娇小可爱,尾巴上有一道艳丽的红斑。唐鱼,又名白云山鱼、白云金丝鱼等,分布于广东珠三角地区,有广州市鱼之称。1932年,我国鱼类学家林书颜在广州白云山首次发现它的踪迹。随后,这一尾中国鱼被带到国外,像唐装一样,在海外得名“唐鱼”。
“20世纪80年代,唐鱼被科学界宣布野外灭绝。”李国研介绍,唐鱼对水质极度敏感,一般出现在山区清澈的溪流中,且水流不能太快,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及水文条件的改变会对唐鱼造成致命的威胁。
此次探访,再见唐鱼嬉戏山溪,数十年间,是什么带来了改变?
2003年,唐鱼野生种群在广州从化良口镇被重新发现,为更好地保护唐鱼及其生存环境,2007年,在发现地及周边范围,从化唐鱼县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规划总面积为2200多亩。2011年,保护区升级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管理站前站长李湛川介绍,10多年来,保护区内严格限制人为生产活动,严禁砍伐、放牧、狩猎、采药、开垦、烧荒等行为,避免人为活动对唐鱼及其生境造成影响,管理站只在鱼类专家指导下,做过两次小型工程,一是在保护实验区和缓冲区开展湿地修复,二是对被破坏的溪流开展底部清淤疏通,“减少人为干预就是最大的保护”,李湛川说。
长期研究唐鱼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俊表示,“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习性,对唐鱼来说,只要给它提供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它就能自我维持种群繁衍,干预多了反而容易起反效果。”在他看来,这种“无为”正是最大的“作为”。
目前,广州从化良口唐鱼市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广东省最大的野生唐鱼自然分布区,8万多尾唐鱼生活在保护区,其种群遗传多样性高、种群数量大、群落结构完整,未受到外来水生动物侵扰,而且是最靠近模式标本产地(白云山)的种群,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采访结束,黄昏已至,几片落叶轻击水面,一群唐鱼循声而来,自在游弋。
唐鱼保护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钻莹、肖桂来、吴多 实习生廖勉钰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广州从化区良口镇良新村水尾洞藏了一片唐鱼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境内唯一一个以唐鱼作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根据最新监测数据预估,整个保护区有8万多尾唐鱼。8万多尾、体型2厘米左右的鱼,耗费2200多亩山林、一群护林员、一条村、一座城守护?这到底是为什么?近日,记者沿着山间小溪溯流而上,寻找答案。
巡山14年,踏遍2200多亩山林
记者在保护区管理站综合楼里见到了56岁的护林员陈日全。陈日全是良新村水尾洞人,唐鱼自然保护区就是在他们村建起来的,对往来的人,他常说,“别看鱼只有两厘米,违法捕捞是要罚的。”语气轻松,却有几分严厉。
陈日全守护了这片山林14年。2007年,广州市从化唐鱼县级自然保护区正在从化良口镇良新村水尾洞社横坑筹建。村民陈日全拍着胸脯说,“你们建好了,我就帮你们看着”。
保护区所涉及的山林山高林密,一条2米左右的溪流贯穿而过,周围山涧保留了大量原生态湿地,历来是投资客眼中的“香饽饽”。2000年前后,很多公司联系过水尾洞的村民,想租赁这片山地种桉树。生长快,短期利益高,在20世纪80年代,民间流传着“桉树一倒,黄金万两”的说法。
不过,早些年在外闯荡的陈日全却认为,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忘却长远利益,“如果做保护区,不仅能保护唐鱼,还能保护我们村的生态环境。”他和村主任一起挨家挨户串门,动员村民支持保护区的建设。经过20多天的动员,整个横坑近90户村民同意出租山林,建设保护区。
2007年12月,从化唐鱼县级自然保护区落地。整个保护区占地148公顷,涉及几座山,其中核心区为98公顷,缓冲区24公顷,实验区26公顷。
拍过胸脯的陈日全成了保护区护林员,他穿着一双解放鞋,每日在山林里巡视,看有没有人乱砍滥伐,有没有人耕种作物,有没有火灾隐患,有没有外来入侵植物……平均每日步行八九公里,一巡就是14年,山林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足迹。
一定要保存好野生种质资源
2011年,保护区升级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同年成立的唐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组织劝退原来在山上种植果树的村民。时任管理站站长李湛川说,“山林里零零散散加起来有十多亩果林,我们逐户劝说。2014年前后,整个保护区见不到任何私人种养的行为了。”
每年,从化区林业和园林局都会聘请专业队伍到保护区开展薇甘菊等外来入侵植物防治工作。一片片的薇甘菊爬在坡前坡后,不同于其他地方开展薇甘菊防治工作,在保护区,清除薇甘菊不得使用半点化学药剂,全凭人工,耗时费劲。从化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保护区要开展2-3次薇甘菊防治工作,每次要10-15人,花上一周左右才可以完工。
唐鱼喜欢在湿地生存和繁衍,主要生境分为沼泽地、泥沙地质溪流、砂石地质溪流和河流边石头围成的缓流区。在鱼类专家的指导下,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实验区和缓冲区开展了湿地修复工程,以扩大唐鱼的栖息地,湿地底质采用适合唐鱼生存的沙石底质,湿地植被就以莎草科和禾木科植物为主,在水量大地势低的位置采用表流湿地,而水少地高的位置就用替流湿地。此外,他们还对被破坏的溪流开展底部清淤、疏通的修复工程。十余年,这几乎是保护区最大的两次工程。
近年来,从化区委区政府对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网格化治水,严格清理整治不合规的禽畜养殖场和“散乱污”企业,全面提升城镇污水治理能力,全力推进农污设施建设,从化水质安全稳定。除了唐鱼外,唐鱼自然保护区还有野猪、银环蛇、红嘴蓝鹊等多种野生动物,与唐鱼和平共生,生物多样性丰富。
根据最新监测数据预估,保护区内的唐鱼有8万多尾。目前,唐鱼已具备人工繁殖技术,“为什么还要耗费一群护林员、一个自然保护区、一条村、一座城去守护这8万多尾野生唐鱼?”记者提出疑问。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俊的答案是——这背后是生物多样性以及种质资源的保护,一定要保存好野生种质资源,“人工繁殖虽能让唐鱼产生后代,但如果长期用同一批鱼进行人工繁殖,经历一代又一代,鱼几乎都是近亲,如此下去,可能造成它的种质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