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花城广州,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大多数人还在香甜的梦中,天河区城市管理第三保洁所的环卫工人米云峰,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
“我们的工人上班时间是五点,所以质检员要提前下马路,看一遍我们的片区,提前做好工作安排,这样保洁工作会更有针对性,完成度也会更高。”伴着月色与星光,米云峰仔细检查着分管片区的卫生情况。路面有无淤泥污染、绿地里有无垃圾遗落、果皮箱表面有没有污渍残留……巡查一遍后,他打开微信,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上班路上的环卫工人。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强、陈雅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 通讯员成广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37岁的米云峰在环卫系统里算个年轻人,却是名副其实的“老”环卫人,自2002年6月来到广州,他便进入了环卫系统。近二十年过去,这个初来时稚气未脱的河南小伙,已在广州成家、立业,凭着一番拼搏,逐渐立稳了脚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老”环卫人的责任与经验
近20年的环卫生涯中,米云峰当过市容监督员,做过保洁工,处理过河涌沟渠的卫生问题,积累下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2017年,米云峰投入到了河涌整治的新任务当中。广州市的河涌数量多、分布广、体系复杂,积年累月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污染了城市水环境,河涌成为黑与臭的代名词,对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居住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清洁河道,与路面清洁大为不同,面对这个新工作,米云峰与工人们经历了迷茫的摸索期。“按照传统思路,河面垃圾的打捞依靠网兜进行,效率低下。”米云峰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米云峰和工友们带头创新,在船上加装推网,一个推网便可以节省2—3个人力。
让机器代替人工,既降低了工作难度,又提高了清洁效率,这个先进的做法后来在全区乃至全市范围内得到大力推广,为河涌消除黑臭、重回碧绿献了妙计,出了巧力。
2014年,米云峰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城市美容师”。
“老”环卫人的新体验
时代在发展进步,保洁工作的理念与质量也在不断升级。环卫人是真正“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每天在巡查中,米云峰严格执行着“五无五净”的道路清洁工作规范与质量标准。与环卫工人一样,上班时间总是随身带着包括夹子、毛巾、钢丝球、铲刀、水壶、刷子在内的保洁工作六件套,人手不够的时候,除了检查督促,也与工人一起落实精细化、常态化的保洁要求。
砖缝里发现个烟头,要抠出来;看到树头下树圈下有细碎垃圾,要及时清扫;片区内影响到美观的沙石要清理掉;下水道缝隙里藏着瓜皮纸壳与烟头,就用夹子夹出来;口香糖与张贴广告拿铲刀处理掉;护栏和果皮箱上的污渍,用毛巾擦干净。随身配备的“六件套”满足了城市不同的清洁需求,遵循“扫、洗、冲、吹、磨、抹、抠”七道工序,环卫工人精心护理着城市道路,“城市美容师”的美誉生动又亲切。
除了环卫工人的用心之外,环卫设备的机械化升级让保洁工作成效更为突显。米云峰的妻子吕敏茹也是三所的保洁员,四年前,通过转岗,她的工作装备由握了十几年的扫把进化成一台小型扫路机。对这种变化,吕敏茹显然很是满意:“机械化作业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安全隐患,还降低了天气对我们的影响,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车里还有空调,广州夏天的高温也不用怕了。”
更为先进的装备,更为细化的标准,带动着环卫工作质量的升级。“道路管家”理念与模式自天河区兴起,现已成为广州环卫工作的共同追求。将高档酒店、高级小区的内部保洁模式用到马路管理上来,意味着保洁作业标准的提高,还附带着奇妙的情感体验——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城市“会客厅”,是由环卫人打造的,这当中蕴含的认同感与价值感,不言而喻。
“以前走在路上人家会说你是扫垃圾的,没人尊重你;现在他们会跟你道声‘辛苦了’,说实话心里美美的,说明市民更认可我们了。”花城变靓,城市变美,市民获得感、友善度的提升也紧跟城市的变迁,米云峰的感慨很真实。
幸福的双环卫之家
“谁说环卫工人不好找对象?”环卫事业不但是米云峰热爱的职业,还给他带来了爱情与生活。米云峰和妻子吕敏茹在单位认识,两个年纪轻轻便外出谋生的河南老乡,在异乡一见如故。夫妻俩工龄相当,环卫系统见证了,也成全着他们的幸福。
他们也对环卫人这个身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重威胁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环卫战线上的米云峰夫妻,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群防群治工作。
米云峰每天巡查时都不忘提醒工人们佩戴好口罩和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普及疫情防护知识,还认真检查环卫设施、果皮箱、垃圾桶的消毒工作,做到不留死角,严防“疫情”。吕敏茹则每天坚持对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加大机械化车辆的作业频次,减少人工保洁的工作量,让工人们尽量避免长时间在外面区域逗留,降低传播风险。
疫情最严重时期,这对夫妻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让米云峰一家被评为2020年“天河最美家庭”。
“选择了环卫行业,就得踏踏实实、尽职尽责把这个工作做好。我很感恩这份工作,从没想过要离开。”米云峰说,他们的生活已经与这份职业密不可分。
在这里结婚,在这里生孩子,在这里入党,在这里完成了大学学业,已然两个孩子父亲的米云峰,显然很感恩这份职业。2002年到现在,工资水平已经翻了几番;廉租房福利解决了住房需求;今年考高中的大女儿,因为特殊行业的优惠政策,拥有与本地户籍学生一样的待遇,稳定与人性化让认同加深。
米云峰夫妻是广州城管环卫系统的一个缩影。在广州,像他们一样的环卫人有六万多名。每天,在城市熟睡时,在城市苏醒后,他们精心“打扮”着广州的街头巷尾,让花城人体验这个城市的美,收获愉悦心情。
城市管理有“精度” 城市生活有“温度”
城市美好生活背后是环卫工人的默默付出,而作为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广州也张开双臂,让环卫工人感受到来自广州的“温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州的环卫行业,正在进行着精细化转型。目前,广州建立健全市、区、街(镇)三级环境卫生管理和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分层分区域打造城市道路、公共区域清扫保洁示范区,实现全市环卫保洁全覆盖,保洁面积达3.21亿平方米,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100%。
广州市专门出台政策解决环卫工人入户问题,对从事环卫工作2年以上的环卫临时工子女入托、入幼、入学免缴赞助费或其他额外收费,非广州市户籍外来环卫工人子女入学办理免收赞助费借读费,工作实施租住地就近入学政策,自2018年以来平均每年办理非广州市户籍外来环卫工人子女入学超过800名,平均每年共为环卫工人减轻子女入学负担近5000万元。
为改善环卫工人生活待遇,广州市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年提升其收入水平,目前广州市环卫工人人均工资超5300元/月。此外,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利用桥底空间、绿化带为环卫工人新建560座工具房、休息房,引导机团单位提供600余个休息驿站,并在驿站(休息室)配备微波炉、充电器、饮水机、空调及桌椅等。
这位“所长”暖心细心
于华
广州市海珠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监督检查中心保洁员
于华是湖南人,今年44岁,2014年8月开始,她从事公厕保洁工作已经有6个年头。在岗位上,于华不畏脏臭,钻研公厕保洁技术,因工作成绩突出,2017年被提升为公厕保洁班长,负责40余间公厕的管理工作,2020年8月被提升为公厕保洁片长,管理公厕达100余间,成了名副其实的 “所长”。
小小公厕,也有人生百态。2016年4月,于华在巡查公厕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个厕位内传来不寻常的响声,于华立即到门口询问。“哎呀,我不小心摔倒了!”厕位内传来一位阿婆的回应。于华连忙走进厕位,把阿婆慢慢扶起来。于华留意到阿婆的身上衣裤沾染的粪便,就主动为阿婆清洗衣裤,并联系阿婆家人过来一起送她回家。阿婆家属赶到后,非常感激,要重谢于华。于华婉言谢绝说道:“这是我应该做的,阿婆人没事就是最好的了。”
在同事眼中,于华不但有正义感、乐于助人,而且还认真钻研,提升业务知识水平。
于华在工作上积极学习钻研公厕保洁和管养方面业务知识。并总结经验和做法传授给同事工友一起分享,带动大家一起提高业务水平。在巡查中,于华发现很多公厕镜子都有比较严重的水垢,同事们试过很多办法无法清除。于是她收集了各种清洁剂在镜子上小心试验,终于找到一种清洗剂能够彻底清洗水垢又不伤镜子,于华立刻叫上其他班长一起操作,几天后,所有的镜子都焕然一新。2019年度海珠区公厕进行升级改造后,墙缝、厕兜缝隙经常会藏有难以清除干净的水泥,于华在网上买来好几把“胶铲”代替铲刀清除厕兜水泥,既容易铲干净又不会伤到厕兜。
为了工作“改日结婚”
胡嘉侨
广州环投从化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锅炉专责
今年29岁的胡嘉侨,是2021年度市级“优秀城市美容师”,也是今年广州疫情期间,与女友“改日结婚”的“兄弟”。
自2016年毕业后,胡嘉侨便投身到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成为广州环投从化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的一名垃圾焚烧主值班员,负责巡查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运行情况。
平日里,他的工作稍显枯燥,但又至关重要。他操作着两台焚烧量500吨/天的生活垃圾焚烧锅炉,这两台设备年处理生活垃圾量36.5万吨,让“无处安放”的垃圾“变废为宝”,发电量达到1.42亿度。
今年5月底,广州疫情来袭,原本计划6月1日与未婚妻登记结婚的胡嘉侨,与未婚妻约定“改日结婚”,各自走上了疫情防控的一线。身为护士的未婚妻奔赴前线高风险区,守护市民的安全;胡嘉侨则在资源热力电厂,穿梭在设备之间,两点一线,处理着疫情防控专项垃圾,全力保障疫情期间生活垃圾和疫情防控专项垃圾日产日清,即运即处置,保证入炉垃圾及时、高效、无害化处理,成为疫情防控的“无名英雄”。
资源热力电厂三班倒的工作性质,让胡嘉侨常常成为逢年过节家庭聚会的“缺席者”,不过这名年轻的城市美容师,并没有抱怨,而是更坚定地为广州建设“无废城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最佳拍档”联手救人
杨师球 李钰油
广州水上城管保洁04船驾驶员
广州伴水而生,密布的河网,像城市的一根根毛细血管。这是属于花城的风景线,也是水上城市“美容师”另一片大展身手的天地。
早上六点半,迎来破晓的广州城里,与早起晨练的人们一起“舞动”的,还有水域保洁员杨师球和他的搭档李钰油。他们每天的工作,是清理人民桥到海珠桥段的江面。
江面保洁工作和陆地大不相同,但难度不相上下。无树荫,全程暴露在烈日下,且紫外线强。船身的摇摆需要克服,保洁工具的驾驭也是个技术活。
“一般是我负责开船,他负责打捞垃圾;量多的时候,两个人一起打捞。江面上最常见的就是水浮莲、油渣和饭盒泡沫,这些一般用捞网就可以了。像一些大一点的垃圾,就得用耙子来钩了。”杨师球告诉记者。
一人举杆撑网,一人行船配合,风雨无改、疫情未休。多年的磨合,这对搭档已经足够默契。杨师球是“千里眼”,对江面上各色垃圾特别敏感;李钰油身手敏捷,动作娴熟,不放过江面上任何杂物。
从事水上环卫10余年,两人多次见义勇为,救下落水和轻生的市民。最近的一次,是今年大年初七下午,两人在珠江天字码头附近作业时,看到岸上有很多人向他们招手大喊:“有人跳江,快救人!”只见一名女子在水里时沉时伏,情况紧急,杨师球和李钰油合力把她救上船并送到天字码头岸边。原来,这名女子是一名来广州旅游过春节的游客,因家庭原因而产生轻生念头。
杨师球告诉记者,自己船上常备救生衣,遇到险情总能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帮助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