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游目意足

——林蓝的人和画
《长隆》 418×103cm 纸本设色 2020年 林蓝
《岭南风情——荔枝》 300×7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林蓝
《诗经——长歌清唱》 507×390.3cm 中国画 2016年 林蓝
《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初稿 300×1600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颂豪

  林蓝,女,1971年生,广东潮州人,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2016年5月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2019年12月任广东画院院长。

  家学——与时代共呼吸

  广州日报:您在艺术上很早就形成了个人面貌,请谈谈其中的体会。

  林蓝:其实我自己觉得在艺术上还是很慢热,一直都在摸索。从求学过程来说,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是基础训练,大学是对中国画有了认知,到了研究生、博士阶段转到艺术与设计跨界的壁画与公共艺术,艺术接触面宽、信息量大,个人创作的成熟度也随之很慢,从1995年开始尝试第一批以金潜纸为媒介的花果作品,感觉似乎到了近三十岁才慢慢逐步成型。

  感谢王璜生老师,作为当时的广东省美术馆馆长,他一直扶持新生青年艺术家。当时,正是七零后艺术家在全国美术界跃跃欲试的时候。记得1999年12月,王璜生老师在广东省美术馆专门为广东七零后艺术家策划了一个跨年展览,这在全国国立省立美术馆里是第一次,自己很荣幸入选了。对自己来说,毕业十年后作品第一次在公立美术馆展出,是很难得的机会也是很大的认可;对于公众而言,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中国美术新一代出现了。

  广州日报:这几年无论在题材还是绘画语言上,您一直都有渐进式的变化。您是怎样丰富自己的绘画风格的?

  林蓝:这可能与自己的壁画专业背景有关。壁画创作首先要掌握多种材料属性,淡彩、重彩绘制与石雕、木雕乃至铁艺、纤维等平面立体综合材料都要去试,都要力求弄懂,不行也要行。碰到新材料新的可能性就去研究,已经成为本能习惯。

  在绘画上我觉得自己不是激进派,骨子里是改革派——承认以前的传统有传承可取,同时认定通过不断去变革,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明天会走得更好。所以你提到的渐进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不断自我变革的状态吧。

  中国画的改革太难,因为它之前的状况非常的长、非常稳定。在长时期的农耕社会我们的人均GDP一直很稳定,中国画的发展也是这个社会大背景超稳定状态的点滴反映。以至于鲁迅先生说,就连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老祖宗说这张桌子放在这里,就只能放这里,放歪一点打死都不可以,“而且即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广州日报:回到您的创作。你形成自己的风格肯定很多来源,王肇民老师是否其中一个?

  林蓝:是的,王肇民先生对我影响很大。自己学画画起步很晚,父亲从来没要求我去看、去学他自己的画,也没有直接教,主要是鼓励。报考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前,他让我要好好学王肇民先生:初学有初学能看到、得到的东西,以后有以后看到、得到的东西。要早点看,先要眼高,感受最好的东西。

  确实,少年时代主要学习的是他的基本写生技术与造型。现在看来,先生的艺术在平凡的写生里见博大沉雄风骨。那时候父亲送给我一本王肇民先生十开本作品集,直到现在,这本画册还放在桌上,还在看。

  广州日报:你有没有正式跟王肇民老师上过课?

  林蓝:没有。记得十多岁时,亲戚朋友不时送来芒果、荔枝还有整串斩下来的芭蕉等南方水果,父亲说这些水果我们不吃了,吃了只能解馋,但送给王老师就有可能产生一张好作品。送水果的任务一般是我来承担,经常暗暗咽着口水,坐上14路公共汽车把水果送到王肇民先生的家。

  王肇民先生住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教授楼,老先生话不多,送我出门时,他会一直站在门口,直到自己在台阶转角消失。这个印象到现在还是很深——先生已行,老一辈的风骨魅力始终还在、好作品还在。

  广州日报:怎么理解王肇民先生的名言“形是一切”?

  林蓝:先生虽然言语不多,但因其凝练,一句话可以让人体会很久,同样一句话,在少年、青年和现在去听去看的体会都不一样。我觉得王先生所说的“形”包括了绘画的一切:感性、理性,你的意识、你的判断、你的新观念,都包含在“形”里面——绘画精神必须有一个表达的途径,王先生所说的“形”就是这条途径。

  广州日报:有观点认为中国画强调笔墨,不需要“形”。您怎么看?

  林蓝:绘画是视觉艺术,与音乐、舞蹈乃至文学、哲学等其它艺术门类不可相互代替。不管有多少奇思妙想,不通过视觉的“形”去表达的话,怎么表述得清楚?如果只有思想的密度,没有视觉传达的途径,或者传达的途径没那么高超,传达的手段、传达的形式不足以震撼,观者将无从感受。

  中国画、中国书法历来有“一痕”说,这看似简单的一笔,回到王肇民老先生的“形”去理解,就是包含了“一切”——艺术家的经历、情感以及他的个性、追求全部都在里面——从一笔局部即可以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的整体状态。

  热血——感受人间烟火

  广州日报:画院是否对您有所改变?

  林蓝:到画院工作之前,我一直在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教学是主责。而画院是一个创作机构,要进入画院,第一就是要求有鲜明的个人创作面目;第二还要有稳定、成熟的创作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不断地创作、不断地去变、不断使自己更成熟、更好。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要成“家”,然后要不断往“大家”方向走。

  广东画院几乎没有人能在三十五岁前进来,就是因为有这两个要求。广东省美协五十年评选出的五十件美术经典,二十五件就出在我们画院。

  所以,到画院工作后,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就不一样了,到广东画院这几年一方面集中在自己个人创作;另一方面,是恢复、主持与组织广东画院的集体创作,不光要做好小我,更要做好大我,要为社会、为国家而艺术。

  如在个人创作方面,为庆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去年广东美术家协会举办了以“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大型展览,我的参展作品《住有绿居·深圳·2020》即以深圳先行示范区为背景,表现南国都市小区一隅,浓绿蕉林下,白色的栏杆、白色的藤椅,放着“大疆”无人机、“华为”手机,ipad里是“腾讯”“QQ”,靛蓝封面的线装书上印着红色的名章,这就是我们当下的都市日常——我们每天使用着先进、方便的现代生活设备,沉浸在这新时代新观念新技术中,同时依然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吸取那最初与最深的滋养。

  广州日报:有没有计划画广州?

  林蓝:我从小生活在这里,上学每天骑自行车过海珠桥,感受珠江水四季荡漾。现在,珠江还在那里,像一个老朋友,自己和她一起呼吸、一起生长。这个城市的新鲜活力源源不断,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城还在生长。

  对广州城的构思主题是红荔与甜蜜生活,尝试表现岭南地域的人间烟火气,因务实而生活;更想尝试以红棉表现广东人的另一面:因务实而革命。无论孙中山还是彭湃,干的都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现实再不改变不行了!而这其实还是基于务实、现世与发展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美术风格上,我们能看到,岭南中国画更倾向于写生:写人间烟火的生、生气勃勃的生。由此,无论写实、写意,传承、革新,皆可为当下的“我”所用。

  除了个人创作,主持和组织画院的大型集体创作,也是自己这几年重要经历。集体创作在广东美术是有深厚传统的,当年的《向海洋宣战》等作品虽然没有个人署名,但集体的力量扑面而来,很淳厚、很有分量。

  去年,为纪念特区建设四十周年,广东画院恢复集体创作的方式,创作大型国画《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长十六米、高三米。记得当时在院创作会议上提出画院要恢复大型集体创作时,每个在院画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怎么可能?怎么开展?这种创作方式离我们已太遥远了,但每个人心里又都有点跃跃欲试。

  因我之前有从事相当长时间的壁画创作实践,前期即按壁画创作方式进行开展,整个创作过程前后用了一百一十八天,其中七十六天是我和我的壁画团队在整理文字脚本、筛选十几万张的图片素材,理出创作思路,然后由我来勾勒初稿,再补充素材。中间尝试过一个又一个方案,最终决定采用城市建筑作为统领全局的视觉符号,采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特区的行政版图为“面”,以港珠澳大桥为“线”,以深珠汕厦四+特区40年重大建设成就为“点”,通构全画面。

  稿子一出来,大家都觉得不错,创作激情也上来了。加班加点画了一个多月,每个人几乎都到了体力极限——记得最后一天,海是李东伟老师染的,一路铺过来连续染了九个小时。画完后,我们笑说如果再加两次效果更好,他说:“我也知道好,但实在加不动了!”

  而直到裱画现场,整个十六米画面还是觉得缺少那么一个制高点闪光点、还要继续挖掘。最后决定在画面的正中加上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的前海石——这块作为改革开放再出发重要见证的磐石,一加上去整张画的立意就完整了。

  经李劲堃院长推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巨制《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选择了《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作为片头展示之一,这幅大型集体创作也是其中在内容表现最新、创作时间最近的一幅。

  这次大型集体创作把自己之前的壁画团队创作和个人艺术实践这两条线索结合在一起。集体创作须顾及更多,面对更高的时代要求、更宽的社会信息以及更庞杂的考量内容,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收益?身处新时代,这种鲜活的感受书本里是没有的,最终通过思考回到创作里。

  如果说去年创作的《南国的风》表现的是“富起来”,属山水、风景画形式,我提出继续以集体创作的方式,一为大型水墨人物创作《南粤先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现“站起来”,长八米、高三米,塑造1921年前后对广东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二十一位先烈丰碑形象;一为大型花鸟重彩创作《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现“强起来”,长八米、高三米,选取全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市,港、澳、台三地的三十四种代表性花卉,再加上中国国花牡丹,盛世盛放,万紫千红。

  在2020-2021年这几次的大创作中,除了我们广东画院全体国画家以外,我们还邀请到港澳台美术家协会主席、深汕珠厦经济特区的美协主席和来自四个特区的青年画家,年龄跨度近60年的数十位作者同心协力,共绘时代丹青。从去年到今年,广东画院集体完成的这3幅大型系列主题创作:《南粤先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体裁上为人物、山水与花鸟系列,样式为水墨、淡彩与重彩系列,可说正好反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建党百年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希望以我们美术特有的表达方式,讲好党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广州日报:你怎么平衡艺术家和管理者这两个角色?

  林蓝:艺术创作与艺术管理工作相互关联,说到底还是大家真真实实地在一起,找到个人和集体艺术不断进步完善的可能性。画院这个地方,大家都是怀有理想来到这里的,这时候能不能有一个更高的艺术理想、艺术目标把大家团结到一起,这个很重要,而自己作为一名画家,可能更了解画家心里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自己尝试以此去做好服务。

  格局——营造当代写意精神

  广州日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广东画院新址去年终于落成了。无论规模、环境都很好。以此为依托,在画院的营运、推广方面您有什么计划?

  林蓝:简言之,有四点,即一硬件、三软件,硬件为大楼,软件为大作、大家、大活动,依托刚刚落成的广东画院新院这一全国瞩目的文化强省重大标志性建筑,以推出广东精品力作、造就岭南名家大师为目标,以重大艺术活动为抓手,重点实施“1新址+3院+3基地”计划。

  经过几代画院人的努力,我们终于有了“大楼”。作为省级七项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之一,在广东画院建院60周年之际,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与指导下,广东画院新址建设项目于2020年12月19日正式启用,接下来将进行三期完善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我院硬件基础设施,做精做细,努力把广东画院新址打造成我省新的优质文化艺术地标。

  而“学术立院”,创作的“质”是立身之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只提“大作”的原因。

  我们将紧扣重要时间节点,提早谋篇布局,以国家、省部、院藏三级项目培育方式,做好集体大型美术创作、个人专题美术创作项目的规划。鼓励团队集体合作,着力现实题材精品力作,积极组织粤港澳大湾区、横琴前海合作区与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等国家与广东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通过开展实施系列工程,将画家的思想统一到学术上来,真情投入,倾力创作,着力提高艺术质量与社会效益,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并有着鲜明艺术特色的精品力作。

  我们看到,在广东美术五十年五十经典里,每一张经典力作的后面都站着一个大家——黄新波先生的《年青人》、关山月先生的《绿色长城》等,前辈们这样做了,标杆就在那里,鼓励着我们代代画院人不断在路上。

  为此,接下来我们将着手开展岭南老中青美术“大家”推培计划。针对广东艺术大家层面,建立广东画院艺术研究院项目,专聘10至20位60岁以上的德高望重的代表时代、代表广东的艺术大家,以大力度,深研究,广传扬,锻铸广东美术高峰;针对广东画院在职艺术家层面,充分利用我院现有资源,分期分批以公自费结合的方式派出游学研修、创作研究,以研究性、探索性成果结题展览出版,力推一批德艺双馨的广东艺术中坚精英,从“高原”向“高峰”迈进;针对广东优秀青年艺术家层面,建立广东青年画院项目,充分发挥我院公益性事业单位职能,组织院外广东优秀青年艺术家,以国际国内重要展览比赛、国家级省级重大课题项目为目标,以广东美术馆等省内学术机构收藏为培养资源,以集中创作、展览、出版、收藏等为推培方式,培养一批创新力强的广东优秀青年艺术后备人才,将我院新址打造成为广东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重要基地与广东后备美术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发挥我院广东美术创作人才培养中心作用,面向我省各地市画院艺术家开展创作培训培育工作。同时,通过公开招聘、选调等形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大楼、大作、大家,还需要大活动去推广。我们计划依托新址开展重大艺术活动,发挥广东画院学术龙头作用,举办全省画院工作会议、全国画院工作会议等,推动举办全省、全国画院系列学术交流联动,凸显我院艺术特色、创作优势,传承创新岭南画派优秀学术传统,铸造岭南美术创作精品品牌。

  今年年底,广东画院新的美术展厅将承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时代温度——中国画学术邀请展》,这是新一届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推出的年度最大型展览。大活动要有大特色,新一届中国画艺委会大力提倡“写意精神”,其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最核心精神,不全指写意形式或写意技巧,而是写意的精神。

  广州日报:很有兴趣看看“写意精神”怎样通过不同的艺术家具体呈现出来。

  林蓝:这也是我接下来尝试去探索的新方向,一方面,笔墨紧随时代步伐,以花鸟题材去传达更新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传承传统写意精神。以往我的画面可能有百分之九十是必然设定的,现在、将来,写意状态基本上不可重复,每一次创作都可能留出更多必然中的偶然,带来不一样的惊喜,画画的趣味也许就在其中吧。

 
     标题导航
~~~——林蓝的人和画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身边纸
   第A6版:体育
   第A7版:文娱·诗意花城
   第A8版:美术大观
游目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