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机动车道“瘦身”为宜居让出空间

  据媒体报道,自今年3月1日以来,广州市全面开展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推进摩电治理,并有计划地建设完善慢行系统。全市已改造99.3公里非机动车道,新建机非隔离栏87.3公里,设置非机动车通道的路口达212处。这些举措有效地分离了机非交通,系统降低了交通安全风险。

  如今,“慢行交通”已成为宜居城市的一个标志。一座包容性城市不仅要发展车行系统,也要发展慢行系统。否则,居民生活于一座只重视“速度”的城市中,难免会缺乏幸福感和归属感。

  正因为如此,建设“慢行交通”对一座城市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提升城市硬件设施。“慢行交通”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体现了城市生活的品质。

  然而,城市寸土寸金,发展“慢行交通”的空间从何而来?广州同步统筹新建与改造两方面工作,为建设完善慢行系统腾挪出了空间。一方面,在新建道路时同步开展非机动车道建设;另一方面,在保证人行道宽度和车行道最小宽度的前提下,采取对车道瘦身、压缩部分绿化带等方式有序推进既有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设置工作,让非机动车道生长起来。

  发展“慢行交通”,难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也就是说,要让各种交通出行方式无缝衔接起来。这既需要打通非机动车道“断点”,又需要有效破解快慢交通冲突。广州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双微改造”(即交通组织微循环、交通设施微改造),充分发挥其“动作小、成本低、见效快、易于推广”的优势,提升了推进“慢行交通”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最后一公里”的通畅。譬如,让无人机参与设施优化工作,使交通组织方案更全面更精准;针对非机动车道不连续的问题,在完善非机动车道的同时,设置机非隔离护栏,提高道路安全性; 专门画设“人车分离”斑马线,让非机动车行驶的过街通道形成“回”字形;设置专门的非机动车待行区,统一规范非机动车等候交通信号灯的停车秩序。

  当然,构建城市“慢行交通”不只是优化配置公共资源,把路权交还给步行者和骑行者。从长远来看,城市“慢行交通”能否运转顺畅,和市民良好的出行习惯分不开。要答好这道综合考题,需要全社会配合各部门协同,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进交通组织的持续改善。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慢的乐趣”,让从容的“慢生活”流行起来。           (杨博)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广州友城100
   第A8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每日闲情
   第A12版:湾区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新视觉
   第A16版:文化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全面深化改革 开放赢得未来
开创未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商标维权,法要责众
新版“无间道”
机动车道“瘦身”为宜居让出空间
老年医护试点当从人才破题
“攀树课”为体育课“开脑洞”
“囤旅游”要有长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