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伟力、陈馨、钟达文
广州车展展示了众多出行领域智能科技,未来感十足的同时,也给了参展观众许多新奇的体验。
其实不仅是汽车驾驶本身,出行平台也在通过过硬的智能科技,以及更充分的共享出行,让更多人的出行生活更加便利。由此可见,即便是在交通出行领域,节能减排并非汽车企业的“专属工作”,一些共享移动出行平台也提供了他们的答案:更顺滑、更舒适的自动驾驶汽车体验。让更多人愿意通过共享平台出行,也是减碳的重要部分。
记者体验Robotaxi:
“如丝般顺滑”的自动驾驶体验
在如祺出行自动驾驶体验区,记者见到不少跃跃欲试的体验者正排队等待着。“但驾驶位上仍然有人啊!”有路人问。终于,轮到记者试乘。上车后发现,驾驶位上虽有安全员“坐镇”,但实际上他的双手并未接触方向盘,而是潇洒放手让汽车自行把握“前途”。Robotaxi在指定路段上绕行一圈,广州日报的几位试乘记者都感觉充满“安全感”,顺畅无阻到达终点。下车后,记者听见有其他体验者笑称Robotaxi的表现“如丝般顺滑”,足见对其“驾驶技术”的肯定。
现场技术人员介绍,Robotaxi已经可实现城市开放道路上全天时、全天候的自动驾驶运行。而其具备如此一流的全无人驾驶能力的秘密,在于搭载了文远知行最新传感器套件 WeRide Sensor Suite 4.0,包含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固态激光雷达、盲区激光雷达、文远知行全新自研的相机模块。
这套传感器到底有多强大?据悉,它可实现 360 度视场全覆盖,最远达到前向 300 米、无盲区死角的探测,精准判断和识别感知范围内的物体及其运动状态、特殊交通场景及标志等。此外,记者观察到,尽管功能强大,WeRide Sensor Suite 4.0 却只占了车顶很小的空间,可谓是高度集成,并无累赘负累之感。
那么,普通乘客还要多久能在路上体验到这款Robotaxi?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款搭载了文远知行最新传感器套件 WeRide Sensor Suite 4.0 的广汽 AION S 车型已经接入如祺出行平台,进入规模化测试阶段。
如祺出行联手文远知行,推出自动驾驶车辆试乘体验项目——Robotaxi,这是广州车展的“第一次”。没有时间亲临现场?也没有关系。2022年,Robotaxi将“上路”,届时,可以通过如祺出行呼叫。而在随后数年,Robotaxi将会进入规模化运营。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车展媒体日之后的第二天,福特中国携手广州黄埔区,实现车路协同系统(C-V2X)在广州的落地,广州打造“智慧交通”迈出一大步。
标志性新车
凯迪拉克LYRIQ
今年广州车展,凯迪拉克LYRIQ亮相同时,还带来其预售价:43.97万元起。“真·豪华纯电SUV”,这是凯迪拉克对LYRIQ特点的定位。“豪华”在前,“纯电”在后。而在“豪华”和“纯电”之前,还有一个“真”。如此操作,凯迪拉克出发点,并不是想将竞品推到“假”的另外一端。凯迪拉克LYRIQ纯电续航里程是“>650公里”,且是在CLTC工况测试获得的成绩。更为关键,凯迪拉克LYRIQ还支持快充:充电10分钟,即可续航96公里。这意味着,即便前面有两辆车排队充电,到你完成,也只需要半个小时。尽管这一效率还是不能与加油相比,但相比现在市面上的竞品,已经好不少。增加续航里程,减少充电时间,进而让更多用户愿意购买和使用,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飞凡R7
飞凡R7是飞凡汽车独立运营后的首款旗舰车型,基于“R-TECH高能智慧体”打造,以“集智电驱力”为专属设计语言。智能驾驶方面,量产版飞凡R7将搭载飞凡汽车全栈自研的高阶智驾方案PP-CEMTM,即点云融合的超级环境模型算法,构建了融合激光雷达、4D成像雷达、5G-V2X、高精地图、视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六重融合式”感知体系,具备全天候、超视距、多维度的感知能力,将智能驾驶的技术能级与安全性提升至全新高度。
捷尼赛思纯电GV70
作为豪华车领域后来者,捷尼赛思没有历史包袱。这也就可以解释,捷尼赛思能够因应“双碳”,推出纯电GV70,这距离其4月入华以来,还不到八个月时间。纯电GV70搭载双电机和全时四驱,单电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60千瓦,峰值扭矩为350牛·米。在Boost模式下,纯电GV70共可输出360千瓦的最大功率和700牛·米的峰值扭矩,百公里加速仅需4.5秒。在CLTC工况下,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快充模式下,充电功率可达350千瓦,电量从10%充至80%仅需18分钟。值得一提的是,该车搭载隔离开关执行系统,可根据驾驶情况的不同,自动连接或断开电机和驱动轴,包括车速和驾驶模式等,并能在后驱和四驱模式下自动切换,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动力损耗,使电机运行更为高效。
记者观展:
智能与“双碳”互相成就
广州车展上,智能和“双碳”都是毋庸置疑的主题。无论是展示新车、技术,还是车企高层的专访,这两个主题都被反复提及。在我们看来,这并不是蹭热点,也非“生搬硬凑”。智能和“双碳”的协同发展,一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主旋律。早在数年前,汽车企业就开始执行,现在更加坚定。
整体来看,今年展示的各种创新,都是在确保安全、性能、舒适等前提下,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让人欣喜的是,参展观众都对车企秀出的智能科技给予高度认可。随着这种认可的积累、发酵和广为人知,堪比科幻的智能体验,才会变得切实可行。大概是英雄所见略同,不仅汽车企业,一些零配件厂商、出行平台等都纷纷加入,充分展露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减碳策略,并围绕这一策略,制定详细的“智能计划”。
智能与“双碳”互相成就——智能可以让“双碳”目标更近一步,“双碳”则倒逼更多智能网联设备的诞生。
不仅是如祺出行,更多出行平台已经或即将加入“自动驾驶”的元素,对于中国移动出行领域的意义,甚至可以与网约车出现本身相提并论——不光标志着汽车“纯粹人力驾驶”阶段的结束,也拉开了高阶自动驾驶时代投放市场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