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1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最终增选结果公布,深圳新增4名院士,3名来自南方科技大学,1名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其中,南科大的夏克青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埃菲·杰曼诺夫(美国籍)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徐政和(加拿大籍)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港中大(深圳)的罗智泉(加拿大籍)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新晋院士介绍
夏克青
夏克青,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讲席教授,复杂流体及软物质研究中心(筹)主任,2018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
夏克青讲席教授长期从事流体力学和流体湍流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成果,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价为对热湍流的“实验研究与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获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奖,2010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政和
徐政和,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2016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
徐政和教授是国际上从事物质分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知名学者,尤其在相关表面和界面化学领域造诣极深。研发了多种表面功能化的原创技术,特别是在磁性颗粒表面功能化并应用非常规石油资源开发、矿物分离及洁净煤燃烧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矿物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领域的世界著名科学家。首次提出了浮选水动力空化学说,为解决细粒浮选世界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徐政和教授2008年和2015年分别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埃菲·杰曼诺夫
埃菲·杰曼诺夫,2018年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深圳市诺奖科研实验室——杰曼诺夫数学中心,2019年2月起任数学系杰出访问教授、杰曼诺夫数学中心主任。主要工作涉及非结合代数、群论等,其重要的贡献是解决了伯恩赛德猜想,这个1902年提出的猜想是有限群理论最古老并最有影响的问题。
埃菲·杰曼诺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员。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罗智泉
罗智泉教授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华为未来网络系统优化创新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大数据计算基础理论与方法重点实验室主任。
罗智泉教授的学术成果包括无线通信的收发机优化设计、最优鲁棒波束成形设计、动态频谱管理等,相关论文分别获得2004年、2009年、2011年和2015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2011年国际通信大会、欧洲信号处理学会以及2020年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最佳论文奖。
2020年,他首次提出了数据驱动的现实网络统计模拟技术,研究建立了大规模4/5G异构网络参数最优化模型,突破了求解超大规模混合整数优化模型的算法瓶颈,从无到有建立了网络性能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框架;2021年6月被认证为CSIAM应用数学落地成果;2021年9月,研究成果入围2021年世界计算大会计算创新与数字赋能专题展。在2021年,他入选全球前1000位计算机科学和电子领域顶级科学家榜单。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新晋院士畅谈深圳高等教育魅力
记者从南科大了解到,南科大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成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做出“南科大贡献”。目前,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1302人,包括院士54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33人),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40%。
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在引才用才方面成果突出。目前,该校已引进了约400名优秀学者,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图灵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1名;此外还包括广东省省级人才18名,深圳市杰出人才9名,深圳市市级人才300余名,深圳市龙岗区区级人才230余名。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达100%,94%以上取得世界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
数据显示,深圳高校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了深圳高层次人才重要聚集地,目前深圳共有全职院士72人,其中约六成来自深圳高校;目前深圳有11家诺奖实验室,其中9家都依托高校开展工作;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占比69%。
为什么是深圳?为什么深圳高校能吸引这么多高层次人才?究竟深圳的高等教育有什么特色和发展潜力?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新晋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港中大(深圳)副校长罗智泉教授。
罗智泉教授表示,“我回国后一直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工作,我觉得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飞速发展的城市,有一种包容的基因在这个城市里。我其实刚来深圳的时候,一个人都不认识。但到这里几年以后,我交了很多新的朋友,也成了一个新深圳人,作为一个深圳城市的建设者参与者,我非常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在这里打拼,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他看来,深圳高教的特色,是包容,是活力,是一种敢闯敢干的精神。他说:“在高等教育方面,我们在引领国际化教育,一直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引入了很多国际化的优秀学术人才,也是按照国际教育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一点让我们非常欣慰。”
深圳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个新标杆,对于深圳科技创新的发展,他说,“我们做学术研究,一定要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经济发展的需求,来把我们的科研成果,把我们的学术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他说:“这一点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在国外几十年也写了很多论文,但实际上很少一部分能够真正地落地,也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科技难题。回国以后,我接触到高科技企业很多核心的问题,他们都需要科研人员来帮助解决。我也很荣幸接触到这方面的一些核心问题,也做出了一些初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