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就广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以下简称“共享单车”)适宜总量规模评估结果(2022年-2025年)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据悉,综合评估后,2022年至2025年期间,广州全市共享单车适宜规模为45万~65万辆。
在共享出行领域也有共享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共享电动车”)的身影。目前在广州有小遛共享、喵走共享、小彬出行、哈啰共享、青桔共享、美团共享、骑骑共享等多个共享电动车品牌。近日,记者前往黄埔区、花都区以及天河区部分高校等存在共享电动车投放情况的区域进行调查采访,发现目前广州共享电动车的总量相对可控,且在高校、大型小区内,共享电动车的管理相对合理。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目前已存量的共享电动车也存在供求关系不匹配、使用范围不互通等情况;此外,共享电动车在上牌管理、头盔配备、安全保养及清退等方面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实习生 何卓君
共享电动自行车使用情况一览:
高校:管理合理,品牌固定,已统一登记上牌;停车和充电区域分布合理;但学生需求量较大,安全隐患需排查,收费制度需优化。
大型小区:管理相对合理,品牌固定,未登记上牌,但限定为小区内使用,且有专人日常维护;住户需求量较大,由于私人电动车拥有量也大,电动车停车和充电区域应完善。
街头:品牌繁多,普遍未登记上牌,分布点多在地铁口附近;头盔配备不齐全或用户使用不规范;无超15km/h报警功能;部分品牌划分的骑行区域不互通,容易造成骑行不便。
高校:
学生需求量较大 已率先对车辆进行管理
在广州启动电动车登记上牌后,街头巷尾可见排队登记上牌的市民。而记者了解到,华南农业大学已于去年10月就率先启动针对学生电动车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凡2020年10月23日前登记且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车皆可在校内上牌,而在10月23日后未登记或新买的电动车一律不予上牌。
目前,华农校园内的电动车上牌工作已基本完成,与此同时,从今年9月开始,学校保卫处着手清理未上牌的电动车,相关车主需凭学生证或校园卡复印件、购车发票或收据申领,同时还需提供限期自行处置保证书。
在大批个人电动车被清理后,为补充校园内电动车不足问题,2021年4月华农引入了新的共享电动车,这批电动车由华农负责管理,由投放电动车的公司负责运营,学生通过“紫荆出行”小程序即可使用。同时,对于这批共享电动车,校方规定只能在校内骑,且需停放在固定的100多个借还站点处。
据了解,目前华农校园内共投放了1600辆共享电动车,并在每栋宿舍楼下都引进了电动车充电桩和充电柜;相比之下,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则早于2020年就在校园内投放了400辆“哈啰”共享电动车,与此同时还配备了两百多个充电桩。
记者经过多方采访发现,高校内的学子们都很欢迎共享电动车的出现。邱同学告诉记者,她通常一周要用3~4次共享电动车;华农的罗同学自己拥有一辆已在校内上牌的电动车,但有时也会使用共享电动车出行,“比如自己的车在充电,或者紧急需要用车的时候,共享电动车就可以派上用场,价格划算,还配安全帽,速度也快。”
不过也有部分学生透露,校园内的共享电动车数量无法满足出行需求。华南农业大学在校生人数逾四万人,该校学生日常出行主要靠电动车和校巴等方式。该校保卫处交通管理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校园内共有两万多辆电动车,“相比之下,共享电动车的数量还是太少了,学生们想用的时候经常找不到。”
除此之外,这些车辆的后续养护也需要加强,“有的电动车刹车比较松,没有及时维护,这就比较危险。”黄同学向记者反映。另外,校园内的共享电动车收费制度也有待优化。记者发现,目前校园内的电动车收费通常无封顶,其中华农的“紫荆出行”每20分钟收费1.3元,华工的“哈啰出行”每15分钟收费1.5元。“但是还有一条规则,因忘记锁车或网络延迟等原因导致的额外费用不予赔偿,同时还不能离线锁车。所以有时候因为网络延迟或者着急上课忘记锁车,就会导致收费增加。”黄同学说。
同时,数量庞大的电动车难免也给校园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带来一些隐患,尽管高校校园内对电动车车速多有所限制,但学生因骑行电动车造成的意外也时有发生。某高校校医院的医生透露,他们经常都会接诊到因骑电动车受伤的学生。“有自己摔车撞伤、擦伤的,也有两辆电动车相撞或者是电动车跟汽车碰撞受伤的。”而针对校园内骑共享电动车发生事故的赔偿情况,目前也还不清晰。
大型小区:
住户使用频率较高
解决地铁接驳难题
记者还发现,在部分大型小区内、也存在青桔等品牌共享电动车的身影。这些电动车采用与校园类似的运营模式:仅可在小区内使用,且必须停放在规定的区域。
据居住在雅居乐小区的赵先生表示,他和妻子每天从家里到小区门口的地铁站一共有2公里路程,“走路20分钟,如果是骑共享电动车,只需要5分钟。”赵先生表示,尽管他也购入了一台电动车,但是对于小区内的共享电动车,他的使用频率也依然很高:“几乎天天用,有时候骑到门口还找不到停车位。”
目前,赵先生所在的小区,每一栋楼门口都配备有10台左右的共享电动车,同时也配备了充电桩,对于这批电动车,几乎每天都会有专人维护,“主要是换电池”。不过,赵先生也表示,这批电动车未配备头盔,小区内主动骑车戴头盔的人也是少数。
街头:
共享电动车“多家争鸣” 相关管理仍需完善
1.头盔未配齐,超速无提醒
与高校和小区内共享电动车管理相对规范的状况不同,当共享电动车面向大众时,尽管为一部分人带来了出行便捷,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还可能存在车辆乱停放、配件不齐全等情况,这无疑为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近日,记者走访了花都区和黄埔区,在街边就见到了部分被任意停放甚至是损坏的共享电动车。
在黄埔区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在运营的包括骑骑共享、小遛、喵走等多个品牌的共享电动车,其中大部分车辆都符合新国标,同时在用户使用时,也对电动车使用者年龄以及车辆的运营范围做出限制。记者注册多个品牌账号时发现,使用共享电动车时,用户需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进行实名登记,骑行者年满16岁方可使用。
随后,记者前在新塘大道附近发现了喵走共享、骑骑共享等多个电动车品牌。这批共享电动车在地铁站附近的投放量相对较大,且运营范围相对重合:开创大道以东、新塘大道以北、新和南路以西、永安大道以南。这批共享电动车目前均未上牌。
记者观察发现,这批共享电动车的使用率约为50%~70%。一位刚从地铁站出来的吴先生告诉记者,通常只有在赶时间或者非早晚高峰的时候,他才会使用共享电动车:“主要是为了接驳使用,从地铁站到我家大概2.3公里,非早晚高峰路上的电动车比较少,骑起来会比较放心。”不过吴先生表示,骑骑共享并无配备头盔,“因此出于安全考虑,有时候会更倾向于使用共享单车。”而喵走出行则为用户匹配了黄色头盔,并通过防盗绳连接头盔与电动车车把手,但记者发现,也许是出于用户习惯以及头盔卫生问题,主动使用头盔的用户也是少之又少。“特别是有的共享电动车,它的头盔长期经受刮风下雨容易脏,如果有一个袋子装着可能会比较好;还有一些电动车没有配备头盔;还有一些则是头盔被盗,车身上只留下一根损坏的带子。”一位常用共享电动车的民众告诉记者。
此外,记者在骑行共享电动车过程中还发现,与市面上的新国标电动车有所不同,这批共享电动车并无时速超过15km/h的报警功能,还有小部分共享电动车存在刹车不灵敏的情况。
2.品牌间运营区域未互通
记者在花都区发现,目前除了小遛共享、骑骑共享、喵走共享之外,还包括美团共享电动车等其他品牌。
记者使用了不同品牌的共享电动车后发现,对于车辆的停放,不同品牌划分的区域不同:有的品牌划分的停车区域较大,容易造成车辆乱停放问题。记者骑行过程中在机动车停靠处、停车场出入口、三岔路口等地均发现了随意停放的共享电动车;而有的品牌划分的停车区域相对较小,尤其是在私人电动车停放流量较大的区域,不少共享电动车由于无法“挤进”指定区域,用户为避免扣款,会选择将车辆停放在护栏或者机动车道旁。
除此之外,目前不少共享电动车品牌之间的运营区域也尚未互通,这给市民带来了些许不便。一位居住在花都区狮岭镇的用户大伟告诉记者,平时他经常会骑共享电动车去狮岭镇北边的市区购买生活用品,“几乎每周会用4~5次,5分钟1块钱,从学校骑到目的地大概6公里,打车大概10~20元,骑共享电动车就又快又省钱。”
但是令他感到尴尬的是,以花都大道和许广高速的交叉点为圆心,一公里以北区域为A品牌共享电动车的运营范围,1公里以南区域则为B品牌共享电动车的运营范围,“如果骑出去,车辆有时因为GPS信号延时问题不能立马提醒,并会自动断电。加上这些共享电动车的脚踏功能用不上,因此很多人只能开着出去,推着回来。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就会带来许多不方便,甚至是经济上的损失。”大伟告诉记者,由于共享电动车停车需要在指定区域内用手机锁车,并且没有使用价格上限,因此最多的一次,他曾花费20元完成一次骑行。
3.部分不合规车辆“被清退”
在共享电动车领域,值得关注的还有“清退问题”。此前,在湖南省长沙市,就曾传出“3天内清理回收近40万辆无牌照共享电动车”的新闻,据悉,这40万辆无牌照共享电动车一部分会转移到其他城市,一部分则会进入拆解流程。
而在黄埔区,已经有一小批电动车被管理清退。以小遛共享为例,根据小遛共享的系统显示,小遛的运营范围约为四五平方公里,西起中山大道东,东至信华路,北为护林路,南到港前路,运营区内包括文冲、大沙东、大沙地、裕丰围、双岗等多个地铁站。同时系统上也提示,市民使用期间若超出运营范围,还车需要支付20元违停费用。
但在真实的使用过程中,记者却发现目前的运营范围内鲜少见到小遛共享电动车的身影,唯一在大沙地地铁站附近找到一台共享电动车被停放在一条小巷内。后经执勤的交警辅警介绍,目前周边的小遛共享电动车因车辆存在缺头盔以及登记运营方面的问题已被悉数收走;记者询问周边商店的店员,对方也称“这批共享电动车出现了一小段时间就不见了。”随后记者致电小遛共享,客服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小遛在花都和黄埔均有登记运营,至于后续车辆登记上牌问题,仍未接到宁波总部的相关通知。记者走访下来发现,目前除高校外,其他区域内的共享电动车均无登记上牌。
记者手记:
满足需求同时保障安全 共享电动车管理需精准把握
共享电动车的存在,从便捷和环保角度来说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据此前西安交通大学发布《低碳出行让生活更美好——共享电动车社会价值报告》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国有约800万辆共享电动车在1000+城镇运营,预计到2021年底,行业总量将突破1000万辆。而800万辆共享电动车一年的碳减排量可达163.6万吨。
但与此同时,共享电动车的总量控制也非常必要,不同城市和地区对于共享电动车的投放量也应精准把握。据该报告显示,市场越下沉,用户使用共享电动车的频率越高,二线、三线、四线及以下城市每天使用共享电动车出行的用户占比在30%以上。
记者查询资料还发现,北京、杭州、天津、长沙等地已开始对无牌共享电动车下“驱逐令”。今年4月,北京清理了14215辆违规投放的共享电动车;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市交通委对于拒不整改的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运营企业累计实施行政处罚9次,涉及8个品牌。
记者调查后发现,目前广州共享电动车的总量相对可控。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广州本身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和打车出行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与电动车的私人拥有量较高有关。与此同时,在高校、大型小区内,共享电动车管理相对合理,且用户需求量庞大。
至于目前已存量的共享电动车如何管理,对于城市来说也依然是一个课题:如在政策层面,进行品牌筛选,督促企业完善共享电动车的头盔和车体维护配备,划分车辆的运营范围以最大程度方便民众,合理设置收费梯级制等;在用户方面,培养民众安全意识,完善共享电动车违规、超速、肇事等追责机制;与此同时,监督共享电动车的后续产业链,如充电桩配备、共享电动车车辆报废和电池回收机制等,在目前广州针对电动车进行上牌管理以及针对共享单车开展“控量管理”工作之际,对共享电动车的管理或也可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