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
通讯员吴一鸣、张森发
金秋时节,梅州市丰顺县潘田镇填江村的稻田满目金黄。和煦的阳光缓缓洒下,为沉甸甸的稻穗镀上一层灼灼金光。“嗡嗡嗡……”填江村村民何国章远远就听到田里传来的无人机轰鸣声。他走近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是工作人员在对稻田进行航拍测量,以便开展“烟稻轮种”项目。这是广州市派来的驻镇工作队因地制宜,为潘田镇“量身定做”的产业项目。
站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何国章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潘田镇开展的“烟稻轮种”项目,是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2021年7月进驻以来,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下称“广梅指挥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广州、梅州两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对口帮扶和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部署安排,“一盘棋”统筹产业帮扶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探索产业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广梅路径”,助力梅州实现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摸痛点
组建三级调研团组
实现“四个全覆盖”
今年7月,广州对梅州8个县(市、区)30个重点帮扶镇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入驻后,驻镇帮镇扶村团队一刻也没闲着。为尽早掌握镇情村情,他们组成三级调研团组深入开展调研,不久便实现了“四个全覆盖”,即指挥部层面督导调研30个帮扶镇全覆盖;30个工作队调研671个行政村全覆盖;各县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调研摸查全覆盖;基本完成帮扶镇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全覆盖。
进村入户、走访企业、专题座谈……很快,30份帮扶镇及指挥部调研报告便出炉了。
“我们走访调研中发现,梅州产业根基薄弱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根源性问题。”广梅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时谈道,梅州山多地少,部分村因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暂未找到合适的农业产业项目,导致田地撂荒,而耕地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则使得外地企业来梅投资很难找到可利用的土地。
对此,广州市海珠区派驻梅州丰顺潘田镇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邹德明深有体会。“潘田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水稻,但是平地少、山地多,并未形成连片的大规模种植。”
这些客观存在的“痛点”“堵点”,成为广州对口帮扶梅州驻镇帮镇扶村团队开展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一场关于帮扶新路子的探索,在梅州30个重点帮扶镇悄然开展……
开良方
“五个融入”扭住产业振兴“牛鼻子”
一番深调研之后,驻镇工作队很快便“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他们的当务之急,便是因地制宜地为每个村镇找到合适的产业。
在广梅指挥部负责人看来,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坚持扭住产业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说干就干!工作队在广州市海珠区的协助下,联系上广州市初心优品商业有限公司,双方一拍即合,签订帮扶协议。按照协议,下半年由丰顺县初心优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潘田镇进行规模化的晚稻种植,上半年则由当地的种烟大户进行烟叶种植。
试点选在潘田镇填江村。“我们会为每一块田地标上号码,若将来不承包,将按照号码返还给村民。”广州(梅州)初心优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幸生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后,村民每亩地可拿到400元租金,村集体还可另外拿到30元的管理费。此外,每年农忙时还可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近就业,参与劳作的村民每天可拿到150元到180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潘田镇“烟稻轮种”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已流转土地约480亩,待水稻收割完成后便可对田地进行平整,以便规模化种植。
除了潘田镇外,蕉岭县新铺镇工作队也通过“融入后方找资源”。依托广州发展集团,工作队在新铺镇打造“光伏小镇”示范项目,并拟成立镇级投资开发公司作为合作开发主体,打造“光伏+农、林、渔、旅游”生态经济产业链。据悉,目前该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将于本月中下旬举行签约仪式。
“项目初步规划分二期建设,总投资约9亿元,动工后可提供将近1000个工作岗位。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发电2.15亿度,创造产值0.98亿元,上缴税款约1922万元。”据介绍,投产后还可为本地提供30多个长期管理岗位;新铺镇还将结合光伏项目,大力发展光伏板下种、养殖产业,重点打造高品质食用菌全产业链,届时不单可提供100多人的岗位,还能将土地产值提升2万~3万元/亩。
育人才
开展多形式培训为乡村振兴开好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培育新农人,助力产业兴旺,今年10月21日,一场由广梅指挥部联合多家网络平台举办的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业务培训班在广梅园举行。广州市派驻梅州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组长、工作队队长,广州对口帮扶梅州30个镇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镇领导参加培训。
除了集中培训外,“一对一”的精准指导也必不可少。为此,广梅指挥部还加强与高校资源的对接,通过与嘉应学院寻求合作,开展“1+1”“点对点”合作模式,即由嘉应学院牵头,整合省内高校资源,以“1个镇+1个专业团队”模式定期对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开展针对性培训,定点到30个镇指导和协助开展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掘利用专业技术人才智慧,谋划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为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