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剧《真相》的原著小说《静默的铁证》出版。这部反映检、警合作,运用刑事科学技术突破证据瓶颈,集痕检、文检、法医、犯罪心理学于一体的刑侦小说,讲述了以林远昊、林岚为代表的检察技术人员运用先进的专业技术手段突破疑难案件瓶颈,攻克“零口供”案件,使冤案得以昭雪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静默的铁证》作者米烛光,曾从事检察官工作20余年,这本书的诞生是她对过往职业生涯的纪念。米烛光在谈及自己的职业和《静默的铁证》出版的时候说:“因为爱这个职业,所以写了这个故事,所以有了同事、公安、法官这些熟悉的身影。”
“米烛光”其实是笔名,这个结合了理科和文学特点的名字隐喻了法律人的力量:“每一个法律人都在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哪怕是微光,也能划破黑暗,带来光明。”
小说是从女检察官林岚的角度写的,目前市面同类小说中的女性视角比较少。米烛光透露,《静默的铁证》还会有第二部,主角依然是“双林”组合,第二部的案件所用技术的新颖性、知识型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对话米烛光 体现女检察官的思维方式
问:您的职业之前是检察官,是什么契机使您开始小说创作呢?
米烛光:因为爱这个职业,因为对真相的执着,写这个故事寄托我对这份职业最浓厚的爱,曾经在检察技术处和公诉处的那些岁月,即使沧海桑田,记忆永在。
问:书中的“古瓶案”是真实案件还是您处理的多个案件的集合体?
米烛光:称为集合体肯定更准确一些,会有一些办过的案子的元素,犯罪的手法、审讯方法、突破案件的技术手段、某个有特点的犯罪嫌疑人、产生一个案件的深层次原因等。小说是从女检察官的角度写的,因为我想体现女检察官在办案中的一些思维方式、女性特有的细心等。
问:对于写小说,您是更加关注案件本身还是更倾向于层层剥茧的推理呢?对于这部作品的影视化,您的个人评价如何?
米烛光:因为职业习惯,可能更关注的是案件本身破获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毕竟,现实中真实的案件办理和悬疑推理的艺术性还是有差异的。
作品的影视化有影视化的需求,和小说的考虑肯定不一样。不过,对检察技术在办案中所起到的作用,对检察技术人员重要性的论证,以及法律加技术在当下办案中的重要意义,应该都是一致的。
问:您认为检察官题材和法医、警察等题材有什么不同呢?
米烛光:检察官题材最大的难度在于,检察官在案件办理中取证亲历性没有警察、法医多。不过,检察官在提审犯罪嫌疑人时的讯问,在法庭上支持公诉的职能,如果写好了也很精彩。还有一项就是提前介入,当重大案件发生时,检察官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当证据链条不完善时,提出补充侦查的意见。同时,描写技术手段补充侦查,突破案件瓶颈、零口供,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尝试。这些职能一直都存在,很多作品中也有过描写,但是这么集中的、大篇幅描写不多,这些新颖的地方也是这部作品和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问:《静默的铁证》中写到了很多技术办案的细节,你是怎样将这些细节糅合到小说情节中的?
米烛光:因为以前在技术处工作过,办案的时候很重视技术证据。不过,写作的时候还是很谨慎的,因为怕有一些技术手段发展了,而我没有及时更新知识,所以会查大量的论文。查论文的过程中,一些案件和技术手段的收集又会反过来启发我对故事的描写,同时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算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吧。
问:您目前是离开了原职,还在武大读刑法学博士,是为了写作做更多储备吗?
米烛光:我是70后,读博士是对职业生涯的一个总结吧,二十几年的实务工作,通过理论总结和提高一下,对专业和人生都是一个驻足回望再出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