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梁嘉韵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百年公医,百十芳华。11月1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举行建院111周年庆典大会。来自国内外的医学界翘楚、各界友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向这家被尊称为“无敌中山医”“华南地表最强医院”的百年名院,送来祝福。
院庆前夕,该院相继推出杏林院史文化长廊、《医学传奇》建院111周年大型图片展及纪念画册、《病案展》大型图片展、《医病医身医心——111位名医说健康》院史文化丛书等院庆系列文化成果,彰显医院的厚重历史与铭刻在院史中的“红色基因”,揭秘该院111年来数代医务人员书写的数不清的“第一”纪录,说不完的医学传奇。
建院111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秉持“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医训,在世界医学史和共和国医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第一”纪录:世界首例人造骨、世界首台体外反搏装置、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国内首例“断足再植”、国内首例亲体肾移植手术、国内首例带血管同种异体甲状旁腺移植手术以及被誉为中国医学史新里程碑的“中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等。
国人自创“华南地表最强医院”这样炼成
“111年,日月山河,筚路蓝缕,111年,与时俱进,岁月如歌,信仰如磐,奋斗不息。不移对公医本色的固守,不易对百姓福祉的眷望,不忘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初心使命,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家国担当。”在庆典上,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深情回顾建院111年的历史。
该院创建于1910年,前身为广东公医学堂附设公医院,其创办之初就打上了深深的公益烙印。
1924 年,孙中山先生创办国立广东大学,随后广东公医医科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之一)及附属医院(中山一院前身)并入广东大学。1926 年,国立广东大学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院自此成为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该院就以技术精良蜚声国内,成为华南一流的西式医院,医院还专门设立赠医所为穷苦百姓看病,不收诊金。
该院历经13次更名,2001年更名为现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随着名称变更,医院规模也不断扩大,到今天已发展成为一家海内外知名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入选首批委省共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牵头单位之一)、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形成多院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中山一院由院本部、东院、南沙医院、惠亚医院4个部分组成,国家重点学科 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0个,位列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第6位、华南区第1位。
国召必应 赓续“红色基因”彰显家国情怀
在中山二路中山大学医学部红楼门前,一副“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对联所体现的内涵,是一代代中山医人践行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精神的真实写照。
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时的中山一院,汇聚了以革命家、医学教育家、“红色医生”柯麟和人称“八大金刚”的八位一级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医名家,红色基因、家国情怀代代相传。在国家和民族命运重要关头,中山医人挺身而出,“国有召,必有应”。
1924年,经彭湃介绍,柯麟成为广东公医大学第一名共青团员,不久又成为学校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后来,他以医生身份为掩护,在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秘密为党工作,庇护了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范长江等被日寇通缉,周恩来指示东江游击队掩护他们撤离至澳门,后由柯麟安排安全转移到桂林等地。抗美援朝期间,时任院长柯麟捐出8个月全薪,中山医先后选派3批医疗队参加医疗工作,邝公道等医务人员北上抗战,保家卫国。
1983年,在著名寄生虫学家、中山医“八大金刚”之一的陈心陶教授的多年努力下,广东三水率先消灭血吸虫病,为人民解除困扰百年的病痛。
数十年来,该院先后派出18支国家医疗队在西藏、新疆等偏远基层开展巡回医疗,在广东封开、惠东等县区进行对口帮扶,把精湛的医疗技术带到基层地区,把党的关怀送进了千家万户。援外医疗队足迹则遍布海外,担当“医疗外交使者”。
2003年非典肆虐,中山一院医务人员“绝不漏掉一个非典病人,也绝不让一个医护人员倒下”,五个月里接诊、收治非典患者(含疑似病例)164人,500多人参与“专医专护”非典患者工作,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山一院医疗队员徒步赶赴映秀镇,是最早挺进映秀镇的医疗队之一。
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至今,中山一院先后派出200多名精兵强将驰援国内外进行抗疫斗争,与兄弟医院一起打响“无敌中山医”的名号。
被誉为“重症八仙”之一的管向东先后逾10次出征,辗转国内8个省份,抗疫以来几乎都奔波在指导抗疫的路上,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护理专家成守珍才从武汉战疫归,又驰援塞尔维亚。她与同事熊艳、唐可京、刘大钺、郭禹标等先后接力,累计在塞尔维亚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128场,被授予塞尔维亚保卫国家最高荣誉勋章。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 新一代中山一院人续写新的医学传奇,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健康中国”,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作出应有贡献。
威水史
一院填补150多项省级以上技术空白!
中山一院正在院内举行的大型病案展,首次公开了堪称“国宝”的梁伯强、秦光煜、谢志光、陈耀真等国家一级教授的珍贵病案手迹,以及邝公道、蔡纪辕、王成恩、朱家恺等名医收治病例和优秀手术记录。此外,展览上还展出了全国首例亲属供肾肾移植手术、世界首例100%烧伤面积病人抢救、全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等一批独具深厚历史意义的“老病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秉承孙中山先生“敢为人先”精神,中山一院人敢想敢试,填补了150多项省级以上技术空白,其中不乏亚洲、国际首创的技术。
1962年,世界首次研究出同源无机骨和人造骨应用于临床;
1964年,国内首例断脚再植成功;
1972年,国内首例肾移植成功;
1973年,世界第一台体外反搏装置研制成功;
1987年,世界首例100%烧伤面积病人抢救成功;
1996年,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成功;
2000年,国内第三代试管婴儿诞生;
2001年,国内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成功;
2012年,国内首个新型周围神经修复材料“神桥”上市;
2017年,全球首创“无缺血”肝移植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
2018年,世界规模最大的腹膜透析卫星中心“广州模式”;
2018年,全球首创“无缺血”肾移植技术成功;
2019年,全球第二例、全国首例通过体外循环、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肾静脉切断重建、下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治疗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病例;
2020年,全球年龄最小贲门失弛缓症 POEM 术实施;
2021年,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成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