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获悉,10月14日,生态环境部在云南昆明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在会议的生态文明论坛环节中,授予东莞市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
近年来,东莞探索“产业大市如何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东莞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2020年,东莞国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全市空气质量创监测历史以来最好水平;东莞水更清天更蓝了,市民的环境获得感显著提高,东莞环境治理工作是获得2020年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的5个城市之一。
文、图/卢政
专题
东莞获得多项“国字号”荣誉
在成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之前,东莞市已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多项“国字号”荣誉加身,源自东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不俗成绩。
东莞市自2008年开始持续推进生态乡镇、村建设;2012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根据东莞实际,提出“在环境容量饱和基础上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2013年,东莞市印发实施《东莞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并启动了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2017年,印发实施《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6-2025)》,全面迈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实际上,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飞速发展,东莞的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全市资源瓶颈凸显,呈现“四多一高”(人多、企业多、污染河涌多、车辆多、开发强度高)的特点,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十三五”期间,东莞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注重先行先试、总结反思、适时调整,投入资金超800亿元,形成“四动四新”东莞治污模式:高位推动,系统构建责任新格局;目标带动,精准实施治污新举措;技术驱动,科学赋能监管新手段;各方联动,依法开创治理新局面。
经过全力攻坚,东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生态环境领域的7项约束性指标和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东莞的12项攻坚目标(溶解氧除外)全面完成,全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东莞环境治理工作获得2020年国务院督查激励。
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技术驱动
在污染防治攻坚过程中,东莞市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通过高位推动,加强顶层设计,东莞市近年来共出台生态环保政策文件近90份。加强指挥调度;成立各级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全面建立市级—流域现场—镇级三级治水指挥体系;加强考核督导,设立市镇村三级1040名河长,由市与镇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定出“时间表”;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行力督导工作组,追责问责环境污染防治相关单位19个、责任人员414人次。
在碧水攻坚战方面,东莞实施大兵团作战,成立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4大重点流域现场指挥部,采取EPC等模式引进有实力大型国企,实现全流域、全天候、全河段综合治理。蓝天保卫战方面,深入推动能源、产业、交通三大结构调整以及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和工地扬尘四大专项整治。其中,淘汰国Ⅲ及以下柴油车1.6万余辆,率先实现全市公交100%纯电动化。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市生态环境部门强化技术驱动,科学赋能监管新手段,尤其是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超过2.1亿元,全面打造“人防+技防”体系。建成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打造链接“市镇村企”的四级调度机制;建成污染防治攻坚战综合管控平台,实现精准、科学治污;推出企业污染源监控组合拳,通过移动执法、无人机巡航、走航车、卫星遥感监测等信息化手段,强化污染源管控,为精准治污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环境质量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作为著名的国际制造业城市,东莞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其中一个缩影。东莞生态文明建设所获得的诸多荣誉,直观地体现在环境质量的改善上。
2020年,全市实现差水变好、好水更好,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57.1%(溶解氧除外),劣Ⅴ类断面实现清零,国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达“十三五”最好水平。全市空气质量创监测历史以来最好水平,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91.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3,同比改善22.4%,改善幅度全国排名第二;六项大气污染因子全部达标,其中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28%,首次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
“十三五”期间,东莞新建污水管网1.2万公里,累计建成1.3万公里,基本实现市政道路雨污分流、全市范围有污水排放的地块就有污水管网;源头污水收集有效改善,完成3.5万个市政地下排水系统雨污错混接整改;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全市污水处理厂运营项目由42项新增到60项,新增农村分散式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52座,污水处理总能力达422.5万吨/日,比2015年提高63.4%。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1.2万吨/日,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围绕美丽东莞建设,东莞已建成国家级生态镇10个、省级生态镇18个,市级生态村(社区)503个、覆盖率84.8%。创建全省唯一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魅力小城示范街道和美丽幸福乡村串珠成链。建成森林公园21个、湿地公园25个、4A级旅游景区15个。东莞麻涌华阳湖从“龙须沟”变身国家湿地公园的治水案例成为国家正面典型。滨海长廊、茅洲河、石马河等流域河道水质景观改善,为群众带来实惠。
环境保护齐努力
东莞的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各方努力。东莞与广州、深圳、惠州等城市建立了环保合作机制,推动茅洲河、石马河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强化区域污染共治。
同时,统筹推进环保专业基地、造纸行业、金属表面处理行业、零散工业废水行业及全市污染企业等五大行业企业综合整治,2020年企业环境问题率由79.17%降到48.99%。深入推进环境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河湖保洁日”、环境文化节等环境宣教活动,推动39个环境教育基地向公众常态化开放,持续加强生态环保正面宣传及环境问题曝光力度。招募聘请社会监督员,东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1315名环保专业志愿者积极带动超过一百万的市民参与志愿服务,全民参与治污的氛围日益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