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喜胜忧

远离“悲秋”

《晚秋喜鹊图》 (徐悲鸿)
《秋趣》 (娄师白)
诗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 更多生活信息 请扫二维码

  自古以来,“佳人伤春,才子悲秋”,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且伤春多见于暮春,悲秋多发于晚秋。时逢晚秋,正是“悲秋病”多发之时。“悲秋”真正的“病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从生活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预防和远离“悲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悲秋是一种“季节病”?

  “佳人伤春”之咏,在古诗词中俯拾皆是;“才子悲秋”之辞,更是不胜枚举。从养生角度讲,无论伤春还是悲秋,都是在生“病”,这种“病”可以说是一种“季节病”——“伤春病”和“悲秋病”。有人认为,古代的才子佳人之所以经常患这种“病”,其主要原因在于暮春和晚秋的时节,容易使人出现情绪低落。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从文字的构成来看,“秋”与“愁”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愁”字由“秋”与“心”组合而成,《说文解字》说:“愁,忧也。从心,秋声。”“愁”既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因“秋”字有“禾谷孰(熟)”之意,有学者猜测,“愁”的本义可能是人们担忧秋天农作物的收成。

  《礼记》说:“秋之为言愁也。”《黄帝内经》说:“在藏(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可见时节上的“秋”与人类情志上的“忧”或“愁”确有某种关系,但忧不可过,过则伤身。

  《黄帝内经》说:“忧伤肺。”又说:“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忧愁,首先伤的是肺。所谓“逆秋气”,就是没有顺应秋天万物收敛的自然规律,神志不安,忧愁过度。如此这般的结果,就是手太阴肺经不通,肺气虚弱,胸闷气喘,鼻塞咳嗽。所以黛玉悲秋,一到深秋便咳嗽不止,缠绵于病榻。

  何以解忧?

  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度过秋天

  如何预防和远离“悲秋”?在情志调摄方面,《黄帝内经》提供了两个“良方”:

  1.“喜胜忧”。《黄帝内经》认为,喜为心志,忧为肺志,心属火,肺属金,因火克金,故可用心志之“喜”来治疗肺志之“忧”。

  元代名医张子和,曾用此方法治愈一因父亲去世而悲伤过度心痛不止的病人,此病人服了很多药均不见效。张子和去时,见一巫婆正在病人家中装神弄鬼,便模仿巫婆的动作取笑巫婆,揭露其骗人的把戏,病人看后哈哈大笑,没多久便不药而愈。

  2.秋风萧瑟,万物易伤。此时节最忌心情烦躁、情绪低落。平时要收敛神气,保持心境安宁,气定神闲,尽量不受外界事物影响,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度过秋天。

  恬淡宁静,化“悲秋”于无形

  在起居饮食方面,《黄帝内经》提醒要注意以下两点:

  1.“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是为了顺应秋气的收敛,以养“收”气;早起是顺应早上阳气的生长,使肺气清爽舒展。

  2.“谨和五味,不可过偏。”《黄帝内经》认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即人的五脏六腑,虽因五味而生,亦因五味而损。

  而五味的增减损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就秋三月而言,七月宜减辛增咸,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八月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脾胃。九月宜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胃。

  医家云,“胃不和则寝不安,寝不安则神不宁”。要远离“悲秋”,吃好睡好是前提。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恬淡宁静、精神内守,自然能化解“悲秋”于无形。

  “谨和五味, 不可过偏”

  具体来说,就是饮食酸味过重,会使肝脏精气津液外泄,导致脾气衰竭。饮食咸味过重,会损伤肾脏及骨髓,导致肌肉萎缩,心气不通。饮食甘味过重,会造成心闷气满,喘息不止,脸色发黑,肾气失衡。饮食苦味过重,会使脾脏失去濡润,导致胃气积滞。饮食辛味过重,会导致筋脉松弛涣散,精神不能集中。

 
     标题导航
惊喜!15岁纵歌曼直通国家二队~~~
中日韩聂卫平杯围棋大师赛~~~
全运健儿见证全透明开奖~~~
高强度对抗不敌浙江队~~~
~~~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身边纸
   第A6版:体育·诗意花城
   第A7版:美术大观·新视觉
   第A8版:政令法规
广东女乒再出国手
中国队不敌日本队
诚邀您为北京冬奥助威
广东宏远遭赛季首败
“市长杯”三人足球赛11月开锣
以喜胜忧远离“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