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46.11亿元,较2015年增长超七成,增速四年领跑全市……2021年10月26日上午,广州市南沙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亮点纷呈。今后五年南沙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左右,总量力争达到3000亿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耿旭静、苏俊杰 通讯员南宣
过去五年工作:
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10月26日上午,广州市南沙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卢一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明永出席会议。南沙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谭均主持会议,南沙区区长董可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董可在报告中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阐明了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他表示,过去五年圆满完成区三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南沙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深入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省、市要求南沙建设成为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构建起“三区一中心”发展格局,战略地位和功能优势持续跃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46.11亿元,较2015年增长超七成,增速四年领跑全市,农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跃居全市第一、第二。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全国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区域影响力日益凸显。
携手港澳加强开放合作,湾区门户枢纽能级大幅提升。打造全国首个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粤港深度合作园起步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广深港高铁、南沙大桥、广中江高速、地铁4号线南延段、地铁18号线首通段、明珠湾大桥等建成通车,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加速构建。国内外物流通道更加畅通,建成华南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汽车和通用码头群,与深圳前海等周边区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区域联动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积极搭建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6%,汽车制造业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产值达3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至57.5%。华南唯一的国际IPv6根服务器试运营。全国首家混合所有制期交所-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筹建、首个智能化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建成,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加快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飞机船舶租赁集聚区、全国融资租赁第三极,特色金融蔚然成势。
加速集聚优质科创资源,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南沙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加快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等国之重器纷纷落子,各类创新平台增长1.1倍,高新技术企业增长8倍,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市的1/5,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增商标注册量、专利授权量分别达6.8万件和2.4万件,分别增长33倍和5.5倍。设立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增长7.9倍,人才竞相涌入态势初步显现。
牢牢把握制度创新核心任务,改革创新迈出坚实步伐。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719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3项、119项和218项分别在全国、全省、全市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效显著。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交地即开工”,成功打造商事登记确认制、“无证明自贸区”等改革品牌,在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前列。
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滨海新城加速崛起。各功能片区实现联动发展,明珠湾起步区产业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蕉门河中心区城市配套和商圈服务更加完善,南沙湾建成亚洲最大邮轮母港综合体之一,庆盛枢纽区块建设全面提速,城市发展空间持续优化。
全面加强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每年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10%,提供就业岗位28.2万个,筹集建设各类政策性保障住房超1万套,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今后五年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
今后五年南沙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左右,总量力争达到3000亿元。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显著提升,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率先一体化、“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新一届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一)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二)强化创新第一动力,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三)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四)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五)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标杆。(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