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改变生活①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开篇语
2021年,广州市争创全国首批文明典范城市的开局之年。广州日报特别策划“创文改变生活”系列报道,以文明创建中的民生议题为主线,从六个角度展现文明城市创建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所在社区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吗?是否知道本地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晚上外出是否感觉更安全?物管水平有没有提高?……带着一道道民生考题,记者走进社区、走到市民身边,在一问一答之间检验“创建为民”的承诺。
近年来,广州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基础资源,在全市建设了285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遍布街头巷尾,中心城区平均0.5公里就有一个,打通了免费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政务指引、文化展演、志愿服务……不同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出门可及,至今覆盖过千万人,每天改变着市民的生活。
“最后一公里”带来看得见的民生大变化
走进中山六路“惠吉西”牌坊,旧南海县社区内,小店开起来,志愿巡逻队也忙起来,不少已经搬走的老街坊又住回了老房子。此前,越秀区旧南海县社区是典型“四老”社区——人老、路老、房老、设施老。启动微改造,进驻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换装”后的社区服务重心下移,起了看得见的民生大变化。
“许多党员义工、志愿者、社区基层干部利用休息时间,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有人上门探访独居老人,有人维护社区公园的卫生环境,有人引导交通路口的安全秩序……”64岁老街坊达叔说,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站、居委会办公场地“三合一”,居民能更方便地向社区反映诉求,民生工作有组织有效率,生活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
海珠区阅江路,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驿站”连成一道风景。“既有测血压、急救包这些便民服务,还可以体验VR互动、扫码听书这样的科技应用,感觉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地来到了自己身边。”带着孩子参观海珠区琶洲新时代驿站的林女士说,阅江路碧道是广大市民休闲的热门地,一路途经居民区、商圈、写字楼,惠民驿站在眼前串珠成链,让她真切感受到老城市新活力的实在含义。
荔湾区永庆坊,来了一支“特别”的队伍——小小志愿者。这群来自附近西关培正小学的孩子分饰二角:既是粤剧艺术博物馆里的专业“讲解员”,也是永庆大街上的防疫文明劝导员。学生家长夏爸爸表示,女儿婉芸5岁起参与志愿服务,深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益课堂的熏陶,从传统粤剧到潮流魔术,与众多同龄人一起沉浸在丰润的新旧文化交融体验之中。
从化区粤菜师傅培训室,近年热火朝天,118期培训班手把手带出了一批有志于传承粤菜文化的工匠能手,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希望农家乐不仅有农家菜,还有五星级酒店的菜。”广州康莱德酒店的谭国辉总厨说,和一般的培训班不同,这里的学员大多是来自当地农庄、农家乐的乡厨,而负责传道授业的老师均为中国烹饪大师。一个个大师傅,用一道道特色粤菜,打通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连结社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编织一张“出门可及、群众便利”的服务网络
市文明办介绍,广州地区人口密集,场地丰富,但城区受制于老旧小区、乡镇受制于距离分散等客观条件,在文明实践空间承载能力上存在短板。为此,广州探索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牵引,以文明实践所为支点,向社区、网格、商圈、楼宇等文明实践站辐射,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网格综治中心等基础资源,建立文明实践主阵地。
“在火车站、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临江碧道、白云山风景区、广州塔等公共场所开设驿站,编织起城市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中心城区平均0.5公里就有一个文明实践点,市民出门可及。
广州市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建设融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等工作,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的五大工作内容,以“主题月”“实践日”为载体,结合党员进社区“双报到”“我为群众办实事”“您的心愿、我的志愿”双微行动等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到与群众交流的第一线。
据统计,广州依托285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编织出一张“全市覆盖、群众便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网络,至今开展线上线下活动5万多场,覆盖过千万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