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专家学者聚焦文化强市 建言广州如何发扬文化特质向全球城市迈进

创新文化共振 勇作时代先声

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李岩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画家朱万章
广州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德雄
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陈睿

  文化强市

  唐代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中华发达程度的一个最重要的港口就是广州。它不只是在某一个时段繁荣,而是持续不断地对外开放。最值得骄傲的是,它是中国人自己培育出来的、面向海洋的大都会。

  广州,是这样一座极富开放、包容、创新精神的城市。而开放、包容、创新,正是文化发展最需具备的品质。广州城市文化的这些特质,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报邀请到多位专家,就此展开畅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张素芹 图/受访者提供

  圆桌会②

  自2010年5月始,先后有1400多个中外艺术院团和32000多名艺术家登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为500多万观众带来了4262场精彩的演出和2100多场文化艺术活动。

  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早期的文化脉搏跳动,广州古人其实可以说是比较敏锐,从一些玉器等文化交流的材料中我们能够读出来,比如牙璋、玉琮,又比如增城发现的商代原始瓷,似乎说明他们对新鲜的东西特别乐于接受。他们持续地去学习、去更新。  

  ——李岩

  广州的博物馆建设,优势在于三方面:一是近现代文物资源丰富,中国近现代很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广东,重要的人或物也都在广东;二是广东毗邻港澳,对外交流也便捷,华侨资源也丰富,可充分挖掘中外交流的资源;三是资金优势。      

  ——朱万章

  粤港澳大湾区对广州文化的发展是个非常好的机遇,广州完全应该与包括港澳在内的大湾区其他城市以文化为先导和媒介求同存异,深度融合,助力大湾区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历史上,大湾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现在又回归为一个整体,文化的媒介作用和地位会日益凸显。

  ——曾德雄

  在如今的大小舞台上、屏幕上,快餐式娱乐盛行,社会需要有一大批有艺术性、有深度的正能量作品,提高人们欣赏水平,引领健康的欣赏习惯,这也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担当和职责。未来,广州大剧院计划成立自有剧团,努力向生产型剧院转型。

  ——陈睿

  大湾区文化深度融合定会相得益彰

  广州日报:好的文化格局是需要有可持续性、良性的驱动,让文化生态本身有造血和生长的能力,不断推出优质的文化产品,活跃市场、满足需求、引领潮流,广州在文化生产与创作方面,近年的亮点有哪些?

  陈睿:11年来,广州大剧院共引进、制作、上演国内外经典歌剧16部,包括《图兰朵》《阿依达》《战争与和平》《长征》等,改写了广州歌剧演出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大年度歌剧”品牌,广州大剧院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坚持每年引进和上演歌剧的大剧院。

  广州大剧院在搭建国际演艺平台的同时,也努力打造原创内容,增强自身在演艺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首部原创歌剧《马可·波罗》诞生并首演于广州大剧院。2019年,该歌剧以“中意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成功在意大利米兰和热那亚上演,成为广州首部走出国门的原创歌剧。2020年疫情期间,剧院制作了中国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2021年,剧院打造了以钟南山院士为故事原型的战疫题材话剧《呼·吸》、改编自当代作家王蒙同名小说《活动变人形》的舞台剧、新浪潮戏剧导演王翀创作的实验戏剧《存在与时间2.0》等多部原创舞台剧目。

  在如今的大小舞台上、屏幕上,快餐式娱乐盛行,社会需要有一大批有艺术性、有深度的正能量作品,提高人们欣赏水平,引领健康的欣赏习惯,这也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担当和职责。未来,广州大剧院计划成立自有剧团,努力向生产型剧院转型。

  李岩:古代广州生产能力的重要作用就非常凸显。比如宋代,我们判断“南海Ⅰ号”上那些装酒的坛子,应该就是当时的南海,也就是今天的广州周边生产的。所以黄埔古港就应当是一个重要的离岸枢纽,绝大部分远航,特别是往西洋方向去的船,都应当会在这里补给、交易。因为这里有足够的补给能力。

  广州日报:怎样看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格局的文化作用?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在文化层面现在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多?

  曾德雄:粤港澳大湾区对广州文化的发展是个非常好的机遇,广州完全应该与包括港澳在内的大湾区其他城市以文化为先导和媒介求同存异,深度融合,助力大湾区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历史上,大湾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现在又回归为一个整体,文化的媒介作用和地位会日益凸显。广州的优势在于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港澳的优势在于先进的文化发展和管理理念和国际化水平,两两融合,优势互补,一定会相得益彰。

  朱万章:立足岭南,辐射到全国和海外,走出去,引进来,会使广州的文化走得更高,更远。

  用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广州故事

  广州日报:广州是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比如最近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入选了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怎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州文化、讲好广州故事?

  李岩:我从考古的角度来讲讲吧。通过考古,我们能读解从新时期晚期到明清生活在广州的人,都怀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现在咱们看到的广州地区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是增城金兰寺。再往下就是从化横岭,黄埔茶岭、甘草岭;夏商时期有增城墨依山。我个人感觉,这片土地上的古人,特别热爱生活。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早期的文化脉搏跳动,广州古人其实可以说是比较敏锐,从一些玉器等文化交流的材料中我们能够读出来,比如牙璋、玉琮,又比如增城发现的商代原始瓷,似乎说明他们对新鲜的东西特别乐于接受。他们持续地去学习、去更新。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北方的一些大的历史事件的变化在这里也有所投射,比如米字纹陶的出现,本来是江苏、浙北的东西。这个时候来到这里,说明东南地区的人群作为共同体、共同意识的范围扩大了。这是一种开放心态的表现。

  我们现在说的广州文化里这种求新、包容、探索的特质,似乎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中国的大都会,华南地区唯一就是番禺。什么叫都会,就是有向心力,有辐射力。

  曾德雄:广州有很多老城区。老城区最大的优势是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文化积淀厚实,可以充分挖掘、古为今用,比如永庆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发展公共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参与社区治理:以文化为先导、媒介、抓手,构建公共平台,形成公共空间,让社区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在一起充分交流、沟通、协商,形成一个新型的社区共同体。这一点我认为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已经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陌生人社会伦理的当今中国社会来说,更有现实意义。事实上广州这方面也有了一些成功实践,比如几年前为恩宁路改造成立的“共同缔造委员会”等。公共文化参与社区治理是大势所趋,这既是公共文化自身发展、赋能的需求,也是社区治理的内在需求:社区治理的前提条件是稳定的公共空间,而文化则是公共空间最好的桥梁和纽带。

  开放、包容、创新造就了了不起的广州

  广州日报:我们一直说广州文化有开放、包容、创新等特质,广州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怎样发挥好这些特质?广州提出要向全球城市迈进,那么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方面,哪些方面迫切需要提升?

  李岩: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唐代以后,从海路方向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中华发达程度的一个最重要的港口就是广州。它和其他港口不一样,它不只是在某一个时段繁荣,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这么一个城市,有这么持续不断的对外开放历史。它是中国人自己培育出来的、面向海洋的大都会。在未来,无论是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角度来说,我们肯定还是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

  大家知道南越国宫署遗址那里是广州城市2000年不变的中心,通过一些研究,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当时出口商品,包括长沙窑瓷器等的交易中心。在时间上我们可以划条线:唐代之前,出口货物主要都是奢侈品;唐代以后,大量的瓷器、日用品开始出现。这是非常大的变化。

  广州的发展,有地理的因素,但并不是只有它有这样的地理优势。那最终为什么能成就这么了不起的一个广州?还是有更重要的、人文历史的因素在。

  曾德雄:我认为开放性是最迫切需要提升的。这种开放性除了面向世界、对标世界先进城市,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文化品质,就是对世界的同理、共情态度和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我们要准确、真实地理解“异文化”的价值立场、思想观念;第二,我们还要尽可能地做到“同情之理解”,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努力地理解他这么想、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恕”(如心)。做到了这两点以后,我们才可以加以评判、进行取舍。如果没有这样的同理、共情态度和能力,那么我们就做不到真正的开放,因为你所面对的世界很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经过了误读、曲解以后的世界,这样跟世界打交道的时候往往就会扞格不入。这一点我认为是城市品质最重要的提升。

  陈睿:广州大剧院位列全球十大剧院,作为广州的城市文化地标,彰显了广州城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随着以广州大剧院为代表的各类文化设施的精心培育,广州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日渐成为人们心中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的文化聚集区。广州大剧院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节目运营定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准的演出团体、一流的艺术家和高品质的演出剧目,为广大观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全年不休的艺术盛宴。

  从2010年5月开业至2021年5月,先后有1400多个中外艺术院团和32000多名艺术家登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为500多万观众带来了4262场精彩的演出和2100多场文化艺术活动。

  构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广州有经验

  广州日报:近年来,广州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图书馆总分馆制得到国家级专家的肯定、非遗方面在全国层面也获得众多奖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研学等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抢手,如何看广州近来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工作?此外,广州近年有些区域的城市化发展非常快,比如18号线连通的南沙万顷沙,那么新城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方面的布局应当怎样安排效果会更好?

  曾德雄:广州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广州投资兴建了一大批标志性、高质量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还有一批正在规划建设当中。各区也都兴建了不少公共文化设施,确保满足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全市性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已经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正在建设。各个文化机构都按照国家政策建立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文化资源和活力,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水平。除此以外,在社会化运营、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方面,广州也准备出台相应的政策。三是法律保障。前几年制定出台的《广州图书馆条例》为广州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今年8月份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确保国家法律落到实处。今年广州还准备出台《关于推动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地方立法工作。

  新城区的最大优势是创新空间大,可以按照最新的公共文化发展理念,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进行大胆的创新。现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今年上半年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明确提出未来文化建设的四项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所谓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就是指融合了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广州很多地方其实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去年底今年初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文化馆携手广州日报举办广州“最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荐”活动。这是对广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全面梳理,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的经验、理念很多。

  朱万章:广州的博物馆建设,优势在于三方面:一是近现代文物资源丰富,中国近现代很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广东,重要的人或物也都在广东;二是广东毗邻港澳,对外交流也便捷,华侨资源也丰富,可充分挖掘中外交流的资源;三是资金优势。短板在于明清以前的古文物较少。可充分征集和发动近现代文物宝库以弥补古文物的短板。

  广州的非国有博物馆资源也较为丰富,可在政策扶持和博物馆人才培养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这些博物馆参与到广州的文博建设方面,共襄盛举。

  此外应当加强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更新博物馆资讯,提升服务质量,除了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一流展览外,在讲解、讲座、出版、互动等多方面都要齐头并进。还可以考虑逐步开放馆藏资源,目前国内很多博物馆已在官网上开放了馆藏文物的查询系统,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贵州省博物馆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限度地开放馆藏资料的下载和使用,让更多人分享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这是一项双赢的事业。

 
     标题导航
专家学者聚焦文化强市 建言广州如何发扬文化特质向全球城市迈进~~~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出新出彩广州答卷·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第A3版:出新出彩广州答卷·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第A4版:出新出彩广州答卷·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第A5版:出新出彩广州答卷·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第A6版:评论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身边纸
   第A12版:经济
   第A13版:深壹度·调查
   第A14版:教育周刊
   第A15版:教育
   第A16版:湾区·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创新文化共振 勇作时代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