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天下客④
采购商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莉、王楚涵
图/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65年,130届,万商云集。每年广交会,脖子上挂着蓝带证件的观众,是广交会展馆内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些引人注目的“蓝带商人”,往往代表着这是一名来自海外的采购商,又或是外贸商品采购人员,成为许多中国中小企业“出海”的桥梁。
2007年4月第101届起,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单一出口平台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这些“蓝带商人”、外贸公司也在逐渐转变着角色,成为海内外商品进口和出口双向流通的重要桥梁。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因广交会而来;其中又有不少外籍商人,因为广交会,留在广州安居乐业,把中国变成了“第二个家”。他们是广州这座城“因商而生、因商而兴”的真实见证者。
见证:“老广交人”以参加多届广交会为荣
“老广”汤建荣是一位专做外贸生意的“蓝带商人”。遇到他的时候,记者被他证件的蓝色挂带上别着的十多个历届广交会徽章所吸引。“这是向我最大的中东客商Saeed Bani学习的,他以参加这么多届广交会为荣,每届都要戴着满脖子的‘徽章’来谈生意。”17日午间,展馆内一间餐厅,汤建荣与久违的Saeed Bani见了面。
记者为他俩数了数,Saeed Bani脖子上别着的广交会徽章显然比汤先生更多一些。“我是老广交人了。”Saeed Bani说,长期参加广交会的客商“谈起生意更放心省心”。这一次,为了满足防疫要求,他提前一个月来到广州。
广交会,成为世界各国生意人的相识之所,也被他们视为一条通向财富的专列。据汤建荣介绍,两家公司之间的生意往来,从二十多年前的广交会上开始未曾间断,交易额也随着中国经济、中国工业制造的腾飞持续做大。“20年前我们彼此的交易量还只是20多万美元,如今已增至每年最高300多万美元。”
因商而生,因商而兴。数字显示,创立以来,广交会年成交额从创办之初的8700万美元,增长到疫情前的590亿美元,增长了近680倍。有“千年商都”之称的广州,一直以开放的姿态迎八方来客。许多中外商人,在广州开启了自己精彩的“贸易人生”,与中国人做起了生意。
如今是格鲁吉亚工商会驻广东省代表主席的贝卡告诉记者,2006年因为参加广交会,还是一名天津大学留学生的他,当下就确立了自己事业的发展方向,自诩现在是一位“非常懂得跟中国人谈生意”的贸易人。如今,贝卡的公司就在广州万菱广场,与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着生意。
处在中国经济引擎之中的广交会,六十五年来也以活力及创新,在“蓝带商人”参与之下,不断书写中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新故事”。正如“广交世界,互利天下”这句话所蕴含的,广交会不仅是一个国际大舞台,也记录了中国外贸前进的脚步,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外贸发展史。
变化:创新设计让中国商品“点石成金”
20世纪80年代,法国设计师米罗来到中国,他看见,“瓷器工艺品、茶叶、丝绸纺织制品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对外商品,还有少量的五金、机械加工商品。那时在街头的市民穿着朴素,出行工具是自行车。”他觉得广交会虽然很热闹,但参展商品缺乏设计灵魂,“似乎以满足简单实用的基本需求为主。”米罗回忆,那时候展馆还在流花路,与周边建筑一起被称作“羊城八景”之一。设计师的敏感,让他特意给这个最具规模的新中国建筑群落拍了张照片,成为他日后了解中国风格的一个设计参照。
很快,改革开放的坚实足迹,让中国的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外媒纷纷看到了这个变化,并喜欢从广交会上观察中国的变化。
米罗也在20世纪90年代做了决定:要跟中国企业打交道,随后将设计公司开到了广州。近年,他们为番禺一家电器公司设计的空气炸锅,卖到美国市场,每年销售量可达到百万台以上。
如今,“蓝带商人”们纷纷看见了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实现从采购商向创业者的身份转变。尼日利亚中国商会会长麦克妙斯,2003年开始参加广交会时,还是一名普通采购商,在熙来攘往的广交会展馆里,他看到了大量创新商品和新技术。从2019年开始,他决定自己参展,将尼日利亚的特色商品带来中国。
广州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广州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903家,同比增长84.4%;广州市实际使用外资362.7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量4.8%,同比增长16%。截至目前,已有33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投资设立项目。
65岁的广交会,也用独特的贸易语言,说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变化。在中国工业快速发展之下,广交会参展商品从早期阶段的初级产品,逐步转向潜在利润较大的加工和高科技领域,创新成为工业制造的“核动力”。
好的创新设计,成为中国商品“点石成金”的秘密。举办了130届的广交会,除了是世界各国贸易商人们的财富列车,也让全球更多知名工业设计师嗅到商机。
2011年,广交会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设立,世界设计开始与中国制造服务对接。20年前的广交会,只有两家设计公司参加,今年的130届已多达43家设计公司携作品参展。譬如韩国政府官方机构韩国设计振兴院,每年要挑选韩国优秀设计公司到广交会寻觅合作商机。
中国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丰富海内外资源共同赋能之下,拥有了耀眼成果。本届广交会出口产品设计奖的至尊金奖,由一款普通马铃薯为原料制造的托盘获得。通过设计增值到可创造出口价值的产品,向世界展示中国工业制造的全新魅力。
广交会的功能、活力长青正来自不断地创新。普通如一颗大蒜、一件衣服,高科技如扫地机器人、新能源车,在广交会上都能找到。当中国优质国货借由广交会扬帆出海,海外的电器、咖啡、红酒也通过广交会这个国际大舞台,进入中国老百姓家庭。
土耳其客商MAMOUN说,“我近年去过世界上很多展会,至今仍认为广交会是世界最好的轻工行业展会。”
吸引:独特优势让全球客商会聚于此
像MAMOUN那样的蓝带商人们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升级,交易方式也在“进化”:云上交易、跨境电商的加入,为他们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今年再度来到广交会“买买买”的南非客商JAPHET告诉记者,“中国制造的智能小商品,造型简约美观,在我们国家很受欢迎。”去年他通过广交会线上下单,为公司采购了一批中山产的小家电,再加上其他订单,大概完成约5个集装箱货物的交易。
“今年美国公司的参会人数非常多,得益于本届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举办,所以很多美国公司在线上就可以参会,然后派广州的买家,亲临展馆挑产品、验货,和卖家洽谈,再把产品送到目的地。”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塞亚丁感叹道。
线上线下,外商云集。从首届广交会迎来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名采购商,到本届广交会吸引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线上线下参与,广交会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也为中国对外开放写下生动的一笔。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会展名城,广州会展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居于国内前列。据广州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重点场馆共举办展览575场,展览面积471.04万平方米,全年办展场次和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如果把视野扩展到全国,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分别保持了22.6%和22.7%的增速,韧性十足。
吸引力不仅仅源于会展业,还在于广交会连通大湾区、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独特优势。在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奇帆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是规则制度型开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在新发展格局下,原本作为外循环牵引内循环重要节点的大湾区,应当成为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重要使命,也让外商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热土。“第130届广交会不仅专注外销,还更重视了内销服务,这将帮助外企进一步开拓广阔的国际和中国市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这里将拥有超大消费市场,对每个外商都是吸引力十足。”三井物产(广东)董事Sugano Tatsushi表示。
共生:因会而来,与城共生
“我看到每年来广东的外商越来越多,在中国创业的外商也越来越多。”喀麦隆客商Alain Daniel Yando感慨道。“蓝带商人”纷纷扎根广州,这份坚定源自于广州坚实的经济基础。而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步推进,成为企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撑和最大的发展底气,成为广州最强的磁吸力。今年上半年,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广州连续四年被受访企业列为最热门的投资城市。通过广交会等平台架起与全球商贸领域合作共赢的城市精神,正持续彰显广州这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与辐射力。
交易会也意味着人与人的交流、人与城的交流。如今“新广州人”麦克妙斯在广州收获了爱情,和潮州妻子组成家庭,拥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幸福地定居在广州。“广州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我很喜欢广州菜,但更喜欢的是潮州妻子拿手的家乡菜,尤其是潮州的海鲜。”麦克妙斯笑道。
从酒店到餐饮、从公关行业到翻译需求、从运输业到仓储业……外商纷至沓来,带动广州衣食住行全面开花。“我在中国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旅游。广交会是我认识广州、认识中国的窗口。”连续参加广交会多年的采购商Peppino G. Cocozza动情的提到。
商都消费旺,广迎众客来。
如今,走在中国经济最前沿的广州,正高水平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幅国际商贸中心的蓝图正在徐徐铺展开来。
“广交会对提升广州商贸国际化水平,扩大优质商品进口,促进本地消费,发挥广州对周边城市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辐射作用具有不可低估的贡献。”广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林国强透露,广州将牢牢把握第130届广交会带来的新机遇、新空间,坚持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有序推动贸易与产业、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双向投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开放,包容,奋发进取, 蓝带商人与广州这座城市,因会而来,与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