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占广州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广州40%的工业产值、1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7%的税收收入,这就是黄埔区。
如今,它正全力突破“级”限,瞄准目标“万亿级”。
黄埔区二届一次党代会召开已期满一月,会议宣告的四个“万亿”计划——“万亿制造”“万亿国资”“万亿固投”“万亿商品”,已从铿锵宣言变成有力行动。
千亿动工、千亿签约、千亿融资紧锣密鼓,新规划、新政策、新蓝图谋篇布局,未来发展“路线图”正在“四区四中心”变成“施工图”,为社会源源不断注入充沛的动能。
向“中国工业最强区”目标冲刺!向“产生世界级吸引力”全力进发!
宏伟的蓝图彰显着黄埔的使命担当,一切,浓缩在该区党代会报告话语里——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缪璟
冲刺“万亿”底气何在?
在新兴产业黄金赛道上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冲刺“万亿”,必须要有基础。
自黄埔区一届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这六年,是该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六年。
脚步不歇、前行不止,黄埔始终保持着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六年来GDP年均增长7%,2017年至2019年增速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时间走到不平凡的2020年,面对疫情考验,黄埔逆势增长4.1%,今年上半年更是增长16.1%,成为广州乃至大湾区重要的“增加值”。
这背后体现出的经济韧性与活力,源于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之际,黄埔抢占新兴产业黄金赛道机遇,黄埔密集出台“金镶玉”系列政策,广向全球抛出橄榄枝,一跃成为华南地区投资最密集的地区。
GE、百济神州、龙沙、诺诚健华等近1000个优质项目纷至沓来,500亿级以上项目6个,百亿级项目超30个……企业“掌门人”从全球络绎不绝来到黄埔洽谈合作,已被传为美谈,并流传着许多津津乐道的企业家“名言”。
全球光学行业巨头蔡司多家工厂集中在黄埔区,蔡司光学中国区董事长、总裁彭伟说,虽说不要把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但黄埔及广州是一个“保险柜”。近日,蔡司中国首家品牌空间依旧在黄埔落地。
广州第一条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在黄埔仅用18个月就“横空出世”,结束广州先进制造业“缺芯”的历史,至今还传为佳话。“一般芯片企业投产需要36个月的时间,这是世界级的速度。”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说道。
每一分投资,都要以最好的营商环境进行回报。在黄埔,“洽谈-签约-动工-建设-投产”这个过程被加速到不可思议。处处吊塔林立,声声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从未停歇。这带动黄埔成功挺进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梯队,启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核心承载区建设,打造千亿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动能转换,凝聚发展“核”动力。过去六年,黄埔让实体经济强起来,让民营经济活起来,让核心技术立起来,让高端人才聚起来,全面打下冲刺“万亿”的基础。2020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下一个目标,“万亿”征途!
“四个万亿”剑指何方?
串联未来高质量发展主线 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舞台
冲刺“万亿”,必须要有谋划。
黄埔分解成了四个“万亿”计划,它们是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串联起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万亿制造”计划强基固本,挺起实体经济的“坚实脊梁”。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迈入万亿级序列。这本身基于黄埔区作为“制造大区”的立区之本,胸怀“国之大者”,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推动“制造大区”向“创造强区”加速迈进,打造成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
值得注意的是,“万亿制造”不是“一万亿制造”,而是“万亿级制造”,未来可能是3万亿、5万亿的规模,成为“中国工业最强区”。黄埔雄心展露无遗。
“万亿国资”计划彰显担当,壮大国有经济的“坚强后盾”。到2025年,实现国资管理规模超1万亿元。目前,黄埔区许多重大项目都有国资国企的背景,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可以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万亿固投”计划聚能蓄力,打造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未来五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1万亿元。黄埔区在工业技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正不断提升,城市更新发展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将成为经济增长“稳定器”。
“万亿商品”计划激发活力,打造广州消费“战略支点”。到2025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超1万亿元。黄埔集聚了广州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和年轻消费人口,为未来商业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该计划也将极大助力广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四个“万亿”计划,将是广大中小企业“站C位”的发展大舞台。
本次党代会结束后不久,以“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数字赋能 服务创新”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大会在该区召开。会议传递明确的声音,未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以“四个万亿”计划为抓手,以更大决心、更强举措、更优服务全力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个“万亿”计划,将是广大人才“当主角”的发展大舞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今,王晓东、施一公、赵宇亮、郝跃、方滨兴、叶思宇等103位院士,1151位入选各级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在黄埔埋头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已经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兴起一项产业,聚集一批人才”的链式效应已经显现。
到黄埔去,扎下根来,办大事!
如何设计“万亿”“施工图”?
“四区四中心”成实施“主战场” 近日举措不断重塑版图
冲刺“万亿”,必须要有举措。
在本次党代会闭幕后不到10天,知识城落实国务院总规批复一周年重大项目集中动工签约活动迅速举行。动工千亿、签约千亿、融资千亿,黄埔区以“三个千亿”的实际行动正式宣告,本次党代会提出的四个“万亿”新蓝图,开始描绘。
这仅是黄埔区“四区四中心”即将重塑社会经济版图的缩影。
过去六年,黄埔创造性提出“四区四中心”发展战略,解决了原黄埔区与萝岗区两个行政区合并以来存在的北中南三大片区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未来,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和生物岛这四大平台,将是四个“万亿”计划实施的“主战场”。
本次党代会召开前后,“四区四中心”动作紧锣密鼓,已酝酿着下一波发展势头。
知识城聚焦“在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上下功夫”,成为知识经济样板之城。本月26日,在广州市举行2021年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竣工签约活动上,知识上城、独角兽总部集群、知识城国际人才服务总部、知识城国际商业中心……一批重磅项目亮相,黄埔区环九龙湖知识服务总部将勾勒城市“天际线”。
科学城聚焦“五年大变化”,成为全市总部经济最为集聚、创新活力最为强劲的区域。日前,黄埔面向全球征集广州科学城核心区设计方案,9家国际顶尖设计团队呈现了缤纷多彩的未来蓝图,带来未来更大的想象。
黄埔港聚焦“古港”“良港”焕发新活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全面启动。日前,《黄埔临港经济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一幅“全球智慧创新港城”的蓝图浮出水面。站在数字经济的风口上,千年古港迎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生物岛聚焦高端生物医药研发,闯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梯队。前段时间迎来“开岛”十周年,现在岛上的上市公司已经有5家,生物医药项目及企业总数也从“开岛”时的30个发展为如今超500家,形成了生物医药行业生态圈,吸引了钟南山、徐涛、王迎军等院士项目20多个,高层次人才项目50多个。未来黄埔将聚焦主业、迎风而上!
展开黄埔的地图,将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和生物岛自北向南串联,一条联通各类创新要素地理脉络清晰呈现,全新的“黄埔打开方式”破茧而出。
如何塑造开放格局?
打造湾区开放门户 产生世界级吸引力
冲刺“万亿”,必须站高望远。
本次党代会上,黄埔发出“最强音”,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同时,要打造湾区开放门户,要产生世界级吸引力。这些都传递出黄埔对提升全球“显示度”的渴望,实现区域发展能级的“全力一跳”。
先看粤港澳大湾区层面,黄埔区当仁不让成为焦点。根据“七普”调查数据,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人口增速最快地区之一,广州是大湾区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过去十年,黄埔一共增加43万常住人口,是广州常住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换而言之,它就是大湾区的人口“引力点”。
大湾区也对黄埔寄予厚望。今年年初,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公布的2021年2号文,就是支持位于黄埔的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出入境大楼、游艇自由行码头、直升机客运站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黄埔也将以合作区为支点,培育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放发展新优势。
再看在全国的影响力,黄埔连续三年4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广州开发区排名稳居全国第二,黄埔区始终位居全国百强区前列,在全国范围都具有知名度。
立足大湾区,“产生世界级吸引力”的目标不是遥不可及。
从古至今,黄埔便是广州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南海神庙见证了它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航行”的神韵。如今,在“一带一路”搭建的世界舞台上,黄埔足音铿锵,构建创新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渠道,经贸联系“朋友圈”已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搭建了中新、中以、中欧、中沙等国际合作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提供先行示范。
更何况,区内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有着无与伦比的“开放优势”。作为中、新两国国家级的双边合作项目,知识城已经成为“中新之心”,肩负着两国推动全方位合作的重要使命。“知识城是新加坡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地!”新加坡卫生部部长王乙康如是说。
日前,在2021跨国公司投资广东年会上,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世界500强企业家俱乐部”落户于知识城。全球行业头部企业投资者和黄埔互促互动将越来越常见。
在粤港澳大湾区,向全球发声!
未来新变化
提升初、小、幼学校公办比例;
推动街镇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
完善“9高12快4通道”对外道路系统,实现大湾区主要节点“1小时通达”、区内组团间“半小时联通”;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一站式”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
“数”读黄埔六年大变化
国企资产突破3000亿元、增长近5倍,在全省率先成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广州高新区排名跃至全国第六,科技创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率先创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培育孵化科技企业近5万家,集聚专精特新企业达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100家,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市企业总数稳居全国开发区第一;
落地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航空轮胎动力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超30家、高端研发机构1000多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占全省2/3;
引进103名院士,集聚高层次人才1151人,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先后引进GE、百济神州、龙沙、诺诚健华等优质项目近1000个,500亿级以上项目6个,百亿级项目超30个,成为华南地区投资最密集的地区;
规划建设八大价值创新园区,集聚千亿级企业1家、500亿级企业2家、百亿级企业15家,形成汽车、电子、能源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等四大500亿级产业集群;
连续2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18条黑臭河涌实现“长制久清”,获批全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开通运营6条地铁、建成有轨电车1号线,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