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国共产党江门市新会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新会人民会堂开幕,新会区委书记林锡波代表中国共产党江门市新会区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主题为《建设首善之区 扛起首善之责 为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报告提出,今后5年,新会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围绕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以“一园三中心”为发展方向,以“千亿GDP”“千亿产业链”“百亿级国资”为目标动力,以强党建、大园区、促创新、优交通、提品质、惠民生为主要抓手,奋力扛起首善之责,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通讯员江轩
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2020年11月15日,经过3年多的热切期待,新会人最终迎来了翘首以盼的时刻——当天6时30分,随着首趟列车C7234缓缓驶出,江门站正式投入运营,新会人的“高铁梦”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江门站总面积超25万平方米,站场规模可达“8台20线”,既有的江湛铁路、广珠城际、广珠铁路,在建的深江铁路,拟开工的珠肇铁路和规划中的深南高铁、广佛江珠城际等轨道交通线都将在此交汇。
作为珠中江面积最大、线路最多的轨道枢纽站,江门站与珠三角北部的广州南站、佛山西站,东部的深圳北站共同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内联外通的轨道交通枢纽“黄金三角”,新会将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目前,江门站所在的珠西枢纽新城已逐步成为江门“珠西中央活动区城市客厅”,正在崛起一座宜创、宜居、宜商、宜业,对接大湾区、辐射粤西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为新会乃至江门汇聚人才流、资金流和项目流。
三大万亩园区播下“金种子”
今年8月6日,随着一声清脆的锣鼓,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首发上市,成为新会三大万亩园区培育的首家上市企业。而伴随着江门道氏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江门东洋油墨有限公司及中南高科·新会融智创美产业谷等15家企业于7月的相继竣工试投产,新会三大万亩园区成立伊始便播下“金种子”。
截至目前,新会三大万亩园区累计完成基础配套设施投资30.66亿元,完成土地平整7100亩。各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路网建设已接近20公里;3个污水处理厂计划总投资4.69亿元,目前相继完成主体建设,陆续投入使用。
不断释放创新驱动“活水”
今年9月26日,江门市2021年第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活动在新会举行。当天动工的福斯特新材料华南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首期计划建设年产4.2亿平方米感光干膜项目和年产2.4万吨碱溶性树脂生产线。其投资公司福斯特公司的光伏胶膜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50%,将助力新会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千亿产业链”。今年以来,新会全力推进市“工业项目建设提速年”行动,成功引进42个超亿元项目,总投资达283.8亿元。
近日,新华网、壹城智库公布了2021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榜单,在2021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地级城市市辖区)中,新会再进两位,排名第45位。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新会区成功引进超亿元项目184个;2020年,新会区共引进超亿元项目53个,引进数量和投资额均位居全市首位。
今年,新会将着力打造高水平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一批产值超500亿元乃至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2020年,新会区的大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中,4家企业上榜全省制造业500强,25家企业跻身全市工业企业百强榜。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一期封顶,中科联合生命科学产业研究院落户。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平台分别增至425家、105个,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新会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创新驱动战略的“活水”释放,先后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创新走廊”、强化科创政策、优化人才优惠政策等方式,为新会高质量发展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截至2020年,新会区已经连续举办了6届创新创业大赛,吸引500个项目参赛。2020年,新会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25家,是2015年的12.5倍;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5家,较2015年增长超3倍。
宏伟蓝图绘就 未来五年怎么干
报告提出,新会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在管党治党上树标杆、作示范。全区上下聚焦“首善之区”、全市高质量发展标杆定位,在巩固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基础上,举全区之力推进“一园三中心”,加快建设省大型产业园区(新会片区),努力打造成为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和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构建创新驱动新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上树标杆、作示范
构筑科创新高地。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嵌入大湾区创新链条,以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体,创建省级高新区。
激活企业内生力。实施高企树标提质行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梯度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到2025年,高企增至5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470家。推动产学研向深度融合转变,鼓励企业创建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引导美达、李锦记、无限极等大企业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涵养人才蓄水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机制,出台更加开放的“引育用留”人才政策。聚焦高精尖缺人才,采取柔性引才模式,清单式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加速产业大升级。用好“效益十条”。
做好陈皮大文章。完善陈皮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争取新会陈皮全产业链营收早日突破500亿元,努力向“中国陈皮之都”“世界陈皮中心”目标迈进。
推进制度大革新。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百亿区级国资平台。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探索与横琴、前海等地在产业共建、科技联动、金融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
构建工业立区新格局,在大园区建设上树标杆、作示范
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园区。对标苏州工业园等一流园区,“一张蓝图绘到底”,力争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和智慧型的全省标杆园区,2025年大园区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
高起点壮大产业集群。对标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聚焦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倾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
高频度全面对接深圳。紧抓“大桥时代”机遇,学习深圳在城市景观、营商环境、民生事业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塑造与深圳差异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格局,大力吸引深圳企业和人才落户。
高水平推进扩容提质。发挥大园区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加快推动现有园区扩容,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努力打造千亿产业园。
构建外联内畅新格局,在产城融合发展上树标杆、作示范
织密立体交通路网。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成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新会段,推动广佛江珠城际、深南高铁等项目建设。
强化枢纽门户牵引。紧盯“珠西城市客厅”定位,统筹布局教育、文化、医疗、金融、商服、休闲等功能,高品质打造枢纽新城,建设江门大园区东片区产城融合发展中心。
谱写向海发展新篇。高标准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区,吸引更多港澳优质教育、康养医疗、社区服务等机构落户,搭建港澳青年来新区发展逐梦的大舞台,打造江门对接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前沿阵地,积极争取上升为国家级发展平台。
重焕冈州古城风采。以绣花功夫实施新一轮城市更新,完成一批老旧小区和市政道路改造。
构建村美民富新格局,在推进乡村振兴上树标杆、作示范
聚力产业振兴。加快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都市农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共建美丽乡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绿化美化净化“三化”工程,实现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村治理“三提升”。
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农村股权制度改革,鼓励以土地入股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一批示范性新会陈皮庄园。
构建文旅繁盛新格局,在打响文化品牌上树标杆、作示范
打响“启超故里”品牌。充分发挥名人故里优势,整合提升梁启超故居、小鸟天堂、陈皮村一带资源,把茶坑片区打造成为中国文化名村。
打响“中国侨都”品牌。凝聚侨心侨力侨智,深入推进“侨梦苑”新会园建设,探索打造中国侨都创业创新基地。谋划建设中国侨贸商品交易中心,吸引侨资发展新会陈皮等特色产业,助推新会产品走向世界。深化与港澳旅游合作,谋划创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试点。
打响“千年古郡”品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在大湾区文化圈的影响力。强化历史文化名村名居和传统村落保护,凸显疍家文化、皇族文化等。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建设,保护利用林锵云故居、五和二社旧址、桃荫别墅等革命遗址,讲好新会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