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正在激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
随着“99公益日”到来,记者的朋友圈中多了为不同公益项目而进行的各类捐赠号召:环保、济困、社区、发展……人们怀着巨大的热情,期许以公益之力建设美好社会。但热潮的另一端,挑战悄然而至。一位公益人士表示:“想要把公益做得更好,就必须降低资源错配的风险”。当需求和供给不断放大,如何精准定位社会痛点并有效发挥作用?前不久由NGO2.0和轻流共同举办的“无代码灾害救助管理解决方案”云分享上,公益慈善界以及互联网行业的专业人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用“无代码”技术赋能公益未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琳
近年来,通过报道慈善故事,接触社会的不同层面,记者发现,城市中也有不少特需群体,他们仍需要社会力量的关怀与支持。
那么,市民捐赠的资金是否真的能派上用场?如何把社会力量用在刀刃上?“对我们而言,必须思考如何行动,才能让公益行动响应到每一个痛点和需求,物资及时送到有需要的地方。”以救灾公益活动为例,一位慈善组织负责人透露,救灾点燃了许多人的捐赠决心,一开始大家觉得捐款捐物越多越好,但冷静一想,挑战随之而至——如何对款物进行合理分配、派发,物尽其用,避免款物浪费或支援不到位?
记者观察发现:汇集、整理、更新需求是极为繁复但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慈善(公益)组织一直都在面临同样的挑战:需求在哪、需求是什么、如何提供及时支持、如何减少程序并提高效率。
互联网技术企业轻流售前工程师陆俊解释,传统的灾害救助物资管理工作大部分是手工通过excel记录、匹配和发放物资,但在统计类目不一致、数量不明确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物资的缺漏,同时又浪费人力。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陈颋贤通过收集来自各救灾基金会的反馈,总结了多个痛点:物资记录低效、需求实效性差、信息不对称、物资难组合。更为困难的是,要搭建一套庞大的软件系统以应对不断扩大的社会需求,对目前的慈善(公益)组织而言并不现实。
与此同时,慈善(公益)组织正尝试找到解决的方案。在“无代码灾害救助管理解决方案”云分享中,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制图组负责人小寞透露,在以往救灾经验的基础上,卓明联动多方打造了“紧急求助”和“需求信息”两个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借助了数字化的力量,解决灾害援助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个过程全程基于“无代码”进行技术的开发。NGO2.0执行主任张强分享道,“这是一种无需代码基础,有需要人员就能够使用的数字化开发平台,可以快速构建应用,并根据业务需要随时调整、更新、迭代”。在具体实践中,卓明正是通过“轻代码·云平台”,快速汇集和打通各组织间的信息,为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提供需求信息汇总、实时数据更新及可靠的援助指引。
但打破供需之间的屏障,不仅仅需要技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陈颋贤认为,公益组织数字化可以考虑借鉴商业领域中的成熟模型,减少搭建成本;另一方面,应当从全局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局限于当下工作的痛点来寻找数字化工具:“技术是一种工具,但技术背后是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公益组织需要灵活借用互联网的力量,借船出海。”此次云分享活动负责人指出,“无代码开发应当成为数字时代的常备能力,公益机构早一些具备无代码开发能力,就能够释放更多的时间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