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5日发布,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勾勒蓝图。放眼当下的横琴,这里已成为一片创新创业热土,为推动粤澳深度合作再立新功!
但鲜为人知的是,20世纪70年代,横琴中心沟的围垦,是由成千上万的顺德人创造的近现代填海工程的一个奇迹。2018年,在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宣传部的牵线下,《横琴中心沟围垦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广州日报记者近日前往了解顺德与横琴这段波澜壮阔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拓荒: 超万人艰苦卓绝 围垦中心沟
《横琴中心沟围垦史》一书的主创者谭元亨称,对于中心沟的历史,要从宏观角度来看,“它最初是十三行的外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未来还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一环。”
据了解,珠海横琴中心沟原来只是大小横琴岛之间海绵的一片滩涂。1968年,珠海决定在大小横琴岛之间的中心沟进行围垦,但因工程艰巨,故报请佛山地委,提出与邻近兄弟县合作围垦开发的设想。1970年,为响应佛山地委的号召,顺德县杏坛、勒流、龙江、均安、乐从五个公社派出三千多名民兵参与横琴岛中心沟围垦工程(加上后续参加围垦的人员则超过一万人)。挥师横琴之前,双方明确工程完工后,围垦的土地面积三分之二归顺德,三分之一归珠海。最终,围垦工程由顺德独立完成,后成为顺德的一块“飞地”。中心沟位于大、小横琴岛之间,呈东西走向,东与澳门氹仔岛、路环岛隔海相望,西临西江的出海口磨刀门。而顺德的围垦任务,就是在大小横琴两座岛屿之间的西侧筑起长约2公里的西堤,将一片汪洋拦腰截断,围海造田。围垦指挥部把堤段铺沙任务划分给各营,然后再分划给各工程队,中心沟围垦区最终被成功拓荒。
建设:荒芜之地蝶变 农业发展欣欣向荣
1970年冬,三千多顺德青年奔赴珠海横琴。1971年筑西堤,1972年筑东堤,1973年垦殖试种……为解决滩涂上无淡水、无电的情况,1976年秋,牛角坑水库和发电站动工兴建。2000多吨水泥全靠青年突击队员肩扛上山,“实干加巧干”,顺德人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1977年6月,水库和发电站工程竣工。引淡、排涝、发电,中心沟不再是“有得种,没得收”的“伤心沟”;铺设过海电缆,把光明带到了中心沟。
据介绍,牛角坑水库和发电站是一宗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综合利用工程,目前仍发挥作用。牛角坑水库和发电站的建设,为横琴日后成为宜居宜业的城市提供了重要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中心沟围垦成功,经过近十年垦殖试种后,顺德根据自然环境特征和国家形势发展,把垦区改造成具有珠三角特色的桑基鱼塘。中心沟地处咸淡水交汇处,养殖的鱼类品种较好,20世纪末,当时的经营者注册了“中心沟鲩鱼”商标,这也是顺德首个获得国家原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认证鱼类产品,并在顺德大良设立了经营部,推广中心沟水产品。牛角坑水库也开发成为观光旅游区。
2001年9月,面积500亩的无公害草鱼养殖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这是顺德首个通过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2002年5月,中心沟历史展览室正式启用,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着顺德围垦中心沟的艰辛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