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黎慧莹)年过八旬的奶奶为阻止儿子采用“棍棒”方式教育孙子,欲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不打不骂,做到和善而坚定的态度。” 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广州站)志愿者心理咨询师陈佳敏表示。
近日, 81岁的张奶奶(化名)前往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广州站)向广州市巾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求助。张奶奶自述,她的儿子长期对上初中的孙子非打即骂,孙子变得敏感易惊。张奶奶多次向儿子提出,应该改变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但是,儿子认为“棍棒教育”没有错。张奶奶很心痛,多次向街道反映此情况,街道也多次调解儿子与孙子的关系,但儿子依然坚持己见。目前,束手无策的张奶奶想向法院申请对孙子的“人身安全保护令”,以此阻止儿子继续打骂孩子。
社工为张奶奶链接法律及心理咨询资源,但碍于各种考虑,张奶奶至今迟迟未带孙子前来接受心理咨询。
律师:符合申请“保护令”条件
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广州站)志愿者律师唐建安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之规定,结合本案父亲长期打骂儿子且经街道多次调解屡教不改等具体情形,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申请人(未成年可以由其近亲属,即本案中奶奶代为申请)可以向申请人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被申请人(即本案的父亲)实施家庭暴力。
教育专家:一顿棍棒下来 或造成亲子关系割裂
“棍棒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监事、教授哈英敏表示:“孩子不会故意去犯错误,当孩子面对突然受到的伤害,他的认知会被扭曲,产生‘伤害事件导致的情绪困扰’。”
“棍棒教育很多人都问是否有效,我会承认确实‘有效’,但不是因为孩子服了、懂了,而是出于恐惧的自我保护才去遵从父母的要求。同时,一定会伴随着情绪的积压,正常情况下会在青春期爆发,甚至产生报复行为。从心理角度看,是百害而无一利,并且影响深远。” 陈佳敏则表示。
“童年时期因为害怕惩罚,学会伪装自己,无法真心待人并且信任他人,青春期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大的时候,孩子没有能力处理情绪,会容易失控。到了成年后,变得容易暴怒,做事草率没耐心,面对困难容易自暴自弃、埋怨他人,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陈佳敏指出,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暴力倾向,而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延续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要先建立家长和孩子的良好关系,一顿棍棒下来可能会割裂亲子关系。” 哈英敏指出,这种伤害对孩子影响深远。哈英敏分享了一次亲子活动经历,在活动中,他问现场的家长们,谁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现场举手的家长寥寥无几,但却有许多孩子先举起了手。“就像木板上钉钉子,即使拔掉了仍然留有痕迹。” 哈英敏表示。
“当今社会发展太快了,如果再以从前的旧思想来教育孩子显然是不可行的。” 哈英敏认为,要解决这种困境,唯一办法就是家长马上进行学习,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同时,哈英敏还指出,现在很多家长遇到家庭教育问题的时候,会选择花钱给专业培训机构去解决。但是,孩子的家庭环境没有变化,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性解决。哈英敏介绍,十年时间里,虽然广州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均已建立“家长学校”,但是依然没有将“家长学校”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