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知识城《总规》实施1周年 专家学者献良策

支持知识城建设 送上政策“大礼包”

中新广州知识城 贾自豪供图
中新广州知识城

  专题

  一年前,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总规》)批复后,两场专家政策解读会在国内一南一北召开,分享知识城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并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

  一年后,在《总规》实施1周年之际,又一场重磅专家研讨会以北京、广州两地视频连线形式在知识城举办,15位专家学者奉献真知灼见,共议知识城这一年的“成绩单”。

  全球领先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国际水准的一流城市配套成型、人才奔涌前来安居乐业,一座高质量发展郊区新城正在华丽蝶变。在研讨会上,“很深感触”“奋斗姿态”“新布局”等关键词频频出现,与会嘉宾于细微之处见变迁,并希望能加大对知识城的政策支持力度,在这片创新“试验田”上继续闯出新路。

  文、图/何瑞琪、缪璟、李萌、邹妍(除署名外)

  发展感受:知识城

  呈现新的布局和高度

  “很高兴,令人鼓舞也很振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如是评价知识城1周年历程。

  去年,彭森在北京参加了政策解读会。时光如梭,这里的奋斗姿态一如既往。“中新广州知识城在立法保障、创新驱动、产业聚集、人才聚集、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进展,这也为‘十四五’期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了力量。”他说。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郇认为,《总规》实施后这一年,从制度设计和规划角度极大推动了建设,而且把一个地方的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的高度,“这个在我们研究上叫做尺度的上升”。

  远在北京分会场,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平却对知识城有另一份感情。早在知识城建设早期,他参加过评审会议,见证了它从无到有的11年发展历程。她表示,知识城已有新的布局和高度,证明政府确实有决心、有信心,在科技大发展时代对前沿科技及时进行投入。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是应广州开发区成立的,希望未来能为这里贡献更多力量。

  在整场研讨会中,专家们从专业角度解读知识城的阶段性成果,于细微之处见真章,于清晰规划中展望未来,给人更深的启迪。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靳东晓认为,知识城已经成为广州创新发展上的“排头兵”,但还要努力比肩其他城市地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石光明介绍了研究院在知识城建设的情况,从意向签约到破土动工乃至开学也不过一年时间。这得益于《总规》的良好指引和政府的支持,未来希望建立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留住莘莘学子和高科技人才。

  政策支持:专家建议给知识城更多授权

  要在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上下功夫,这是知识城前行路上的重大命题。

  《总规》在保障措施中提出,围绕发展需求,将加大对知识城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去年知识城首次在京举行的国家级发布会上,国家、省、市、区层面均释放出要以更大力度支持知识城建设的信号,知识城将被赋予更多改革权限。

  如何为支持知识城建设发展送上政策“大礼包”,是专家学者们非常关注的焦点。当前《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送审修改稿)》已经完成了公众意见征集,在此前公布的文件中,特别提出省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根据知识城建设发展需要,依法将省级经济、建设管理权限下放知识城管委会行使。

  彭森认为,相关条例体现了通过立法赋予先行先试的指导精神。既然知识城拥有高定位、独特性、综合性强的发展特征,可以给它充分授权,比如一些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则认为,知识城需要在“碳中和”实践中率先探索,并更加高效地发挥土地资源充分配置作用,那么需要更多突破,获得相应审批权限,包括农用地转用的审批权限等,以减少时间和交易成本。

  完善规划:为《总规》落地实施保驾护航

  去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像是为这座郊区新城建造了一座灯塔,知识城未来15年的发展“路线图”也随之浮出水面。

  随后一年里,知识城步履不停,无论是《落实〈总规〉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还是《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的编制,都严格按照这张“路线图”,为《总规》的落地和实施保驾护航。

  青山环绕,碧水清波之间,一座崭新之城初现模样。其中既有新加坡式“花园城市”的精巧,也难得地保留了美丽乡村的田间野趣。面对长远的发展,未来的开发建设将使知识城的空间形态如何变化,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慧明透露,知识城目前正在编制涵盖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空间规划体系,通过空间规划保障《总规》全面落地。

  《总规》中提出,知识城将构建“三山屏障、一廊骨架、蓝绿脉络、绿园点缀”的生态绿地结构。黄慧明则认为,生态保护和价值转换的结合将为知识城探索更高品质的绿色发展路径。

  “我们通过开发和保护关系的情景模拟制定‘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总体生态容量,划定我们城镇开发边界为114平方公里。”黄慧明说道,知识城兼备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资源,总体生态用地现状超过70%,而未来也将控制在50%左右。

  产城融合,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方向。黄慧明在演示文稿中划出三个圈,代表知识城三个圈层化布局,分别是知识服务的产业圈层、知识孵化圈层以及知识转化圈层,“根据每一个圈层的特点,我们将合理地设置研发、服务和居住配套空间。”

  此外,黄慧明还透露,将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培育知识城的各级的社区中心,实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覆盖率达到100%,这也达到了广州的最高标准。

  建言献策:创新理念共绘未来蓝图

  创新,是知识城永不缺席的关键词。经过一年的奋进,曾经的创新理念正在这片活力无限的热土之上一步步化为现实,让人不禁心潮澎湃。会上,各领域的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用最前沿的观点和理论,再次为知识城的长足发展出谋划策。

  背负着打造成为全球知识产权高地的使命,知识城任重而道远。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巡视员何巨峰认为,知识城应主动对标对表全省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以全球视野,深度谋划中新广州知识城知识产权综合改革实验的2.0升级版本,并积极应对新技术、新经济、新形势对知识产权制度变革带来的重大挑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则从职务发明所有制问题入手,建议知识城作为试点区域,以产权激励作为手段,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为全国改革探索经验。这一点将克服高校职务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属性给成果转化带来的阻碍,解决科技成果的权属问题,毫无疑问将为科技研发注入新的活力。

  绿色低碳是新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碳达峰、碳中和也是本次会上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靳东晓提议,要调整知识城的能源供给结构,提高绿色建筑的比例。

  “来到知识城,有没有觉得这里的风都要凉快一些?”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蔡云楠提出了“广州风谷”的概念。他表示,知识城群山环绕,可以结合东西两侧山体、中心“谷地”的地形特征,以及谷地方向与广州夏季盛行风向“东南-西北”一致,规划9大生态冷源和4条主通风廊道,形成宜居宜业的良好人居环境。

 
     标题导航
广州老城区这家咖啡店超过一半员工是听障人士~~~
知识城《总规》实施1周年 专家学者献良策~~~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今日关注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健康有约
   第A15版:教育
   第A16版: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冲出香醇咖啡 冲出自立天地
支持知识城建设 送上政策“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