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明天,东京残奥会开幕,残疾人运动员和残障人士这个特殊群体又一次走到台前。
一座城市的温度和美好,对每一个正在追寻梦想的残障人士而言,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残疾儿童可以在康复医疗和融合教育支持下快乐成长;借助健全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残障青年在就业、创业方面更加便利;通过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多残障人士敢于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更多的可能性,正在广州这座城市中成为现实,这背后离不开康复资助、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的改变。因为有爱,所以无碍。在广州,来自各领域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残疾人事业中,每一个个体在“障碍”标签之外的梦想和个人价值得到更多关注。在东京残奥会期间,本报将推出《有爱·无碍》系列报道,分别聚焦残障人士的“梦”“学”“业”“行”“住”等,记录一个个人物故事,感受一处处城市进步,见证一个个平凡梦想。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林琳、苏赞 通讯员穗残宣
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朋友的梦。
我们都是追梦人。中国硬地滚球队的广州籍选手郑远森,也是追梦路上的一位奋斗者。此刻,身在日本东京的他,将第三次冲击残奥会金牌,实现他的大满贯梦想。
硬地滚球,是一项专为残疾人设置的运动,参赛运动员是所有残障类别中障碍程度最重的群体,很多运动员最初连家门也走不出,有的甚至插着呼吸机。郑远森告诉记者,因为这个项目,很多残疾人改变了人生。他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残疾人像他一样,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追自己的梦,活出自己的精彩。
一波三折的“运动梦”
见到郑远森,总会被他真诚的笑容打动,自信和乐观仿佛已经深入他的骨髓,但这位硬地滚球残奥选手的运动梦其实是一波三折。
5岁的时候,郑远森被诊断为“先天性肌无力”,走路乏力、动作缓慢,医生说他“从此不能离开轮椅生活”。年幼的他曾经以为,自己的梦还没启程,就已经破碎了。
命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郑远森没有放弃自己,他不想庸庸碌碌过完一生。2006年,因为体型健硕,郑远森被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选中,成为一名轮椅橄榄球运动员。仅仅一年后,在2007年的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极具运动天赋的他与队友们一举夺得橄榄球比赛的铜牌。
以为从此闯出一条路、开始轮椅橄榄球球员生涯的时候,命运又给这个年轻人开了一个玩笑。2007年后,国内取消了轮椅橄榄球比赛,郑远森看似即将开始的运动梦,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歪打正着的“冠军梦”
好在这时候,郑远森生命中另一位伯乐的出现,让他的梦想迎来了转机。
“看他打轮椅橄榄球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也是打硬地滚球的好苗子。”当时担任硬地滚球国家队教练的谭巍麟说。这位慧眼识珠的广州教练,向郑远森抛出了橄榄枝。虽然那时候对硬地滚球一无所知,但是因为心中还有一个运动梦,郑远森决定试试运气,接住了谭教练的橄榄枝,进入硬地滚球广东省队。
这一试,就是12年。这一试,也“试”出了许多耀眼的成绩:2009年夏天,他在广东省残运会上夺得硬地滚球的金牌;2个月后,和队友一起夺得中国香港亚太区硬地滚球双打的银牌,并入选硬地滚球国家队;2010年12月获得广州亚残会金牌……
这背后的艰辛难以想象,为了训练,他起早摸黑,日复一日,绕着“宿舍—训练场—食堂”三点一线团团转。瞄准白球、调整角度、掷出硬地滚球……看似颇为枯燥的动作,这在过去12年里,郑远森在训练馆中重复了千万次,梦想的种子就是在这枯燥的练习中发芽。
从代表广州站上全省的赛场,到代表广东站上全国赛场,再到代表中国站上国际赛场,那个在广州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一次次投出硬地滚球的少年,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运动员。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刻苦,郑远森不但实现了“冠军梦”,还实现了“脱贫梦”。
奋斗不止的“残奥梦”
追逐梦想的旅程没有终点,郑远森又踏上新的逐梦之旅。
2012年,郑远森代表中国,首次登上了伦敦残奥会的赛场。这位初生牛犊,成为那届残奥会硬地滚球比赛最大的黑马,不少世界名将被这个“后生仔”打得措手不及。郑远森最终一路杀进决赛。不过在决赛中,缺少经验的郑远森操之过急,在加时赛的最后时刻出现失误,与残奥会金牌擦肩而过。但首次参赛,一枚银牌的成绩,足以让这个初出茅庐少年骄傲。
伦敦残奥会之后,郑远森开始在各项国际赛事中争金夺银,4年间,他几乎拿遍了所有硬地滚球比赛的冠军,唯一的“漏网之鱼”就是一块残奥会金牌。
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志在夺金的郑远森发挥失常,仅获第七。赛后,郑远森非常沮丧,泪水模糊了双眼。他的启蒙教练,也是国家队教练的谭巍麟语重心长告诫他:“赛场上越想要夺取冠军,其实越是给自己增加压力。在赛场上,平常心才是胜负的关键。”
经过5年的准备,再过几天,郑远森将再度走上残奥会的舞台。面对其他人对他冲击“大满贯”的鼓励,他的想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能参加这一次比赛很幸运,我没有太强烈的想法,调整好心态,尽力而为,发挥正常就行了。”他的目标是进八强,再争取进四强:“一步步来,尽量往前靠,越往前就越有信心。”
虽然脚下了路崎岖坎坷、磕磕绊绊,但困在轮椅上的“郑远森们”,已经插上梦想的翅膀,飞过高山和大海。曾经看似遥遥无期的一个个梦想,早已实现。与中国大地上的亿万追梦人一样,在追梦的路上,他们也从未停下脚步。
残疾人运动员追梦
广州为梦想插上翅膀
8月24日,东京残奥会开幕。在中国代表团全部251名运动员中,有34位来自广东,他们将出现在田径、自行车、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射箭、硬地滚球、轮椅网球、盲人柔道、盲人足球、轮椅篮球等11个大项的角逐中,参赛人数、项目均为历届最多。
而以郑远森为代表8名广州籍残疾人运动员也将出现在东京的赛场上。除了郑远森,另外7名运动员分别为轮椅篮球选手张雪梅、林穗玲、黄晓连、邓明珠、陈文丽;轮椅网球选手黄金链;羽毛球选手麦建朋。
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来说,要实现残奥梦,要付出比健全人更大更多的努力。与此同时,也少不了一项项扶残助残措施和社会力量用爱和善举,为一位位残疾人运动员追梦保驾护航。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不但承办了2017年第二十五届穗港澳台轮椅运动会、BLSFed2019广州硬地滚球亚洲及大洋洲公开赛等多项重大赛事,而根据计划,为了进一步推动广州残疾人运动事业发展,今后每两年,广州都将申办一次国际性残疾人赛事。
作为中国硬地滚球队、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国家轮椅竞速队等国字号队伍,以及省轮椅网球队、省市游泳队、省市轮椅篮球男女队、省田径队、省市硬地滚球队、市田径队及市羽毛球队等球队的集训基地,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出色完成了173名运动员的集训保障任务,为推动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这个特殊的奥运周期,越来越多残障人士和残疾人运动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生活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出彩。
竞技体育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残疾人运动员组队参加国际赛事29个,获得26金、20银、21铜;参加国内赛事16个,获得107金、59银、40铜。
摘金夺银
广州残疾人运动员还在国际国内各项赛事中摘金夺银。在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广州市田径运动员获得2金1银,打破1项世界纪录。
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方面,各项残疾人运动走进社区。广州市每年举办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季”,开设33个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点,累计参加35000余人次。
线上体育
广州开发编制线上群体活动健身项目,采取抖音、腾讯软件等网络形式,组织线上体育活动点15个,约5000余人次参与在家健身康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