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省水利厅了解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较上年继续减少,三大重要用水指标连续17年呈总体下降态势……8月9日发布的2020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自1997年统计以来,全省用水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显著下降,人均综合用水量逐渐下降,其中万元GDP用水量24年间下降九成,上述反映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的三大重要用水指标连续17年呈下降态势,节水工作成效明显。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粤水轩
用水结构持续优化
公报显示,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为405.1亿立方米,与上年同比减少7.2亿立方米,减幅为1.7%。与此同时,根据1997年以来《广东省水资源公报》统计,全省用水量总体上稳中有降,1997年~2010年间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后用水总量有所下降。
全省用水结构则变化显著,其中生活用水明显增长,农业用水逐渐减少,工业用水量则呈现先增后降态势。24年间,全省用水总量从1997年的439.5亿立方米减少到2020年的405.1亿立方米,减幅为7.8%。
2020年与1997年比较,人均综合用水量由588立方米下降到323立方米,下降了45.1%;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由772立方米下降到730立方米;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由555立方米下降到56立方米,下降了90.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391立方米下降到23立方米,下降了94.2%。与2015年相比,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分别为34%和45%。
2019年底,广东正式印发《广东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2022年底前,全省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35%以上,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29%以上。根据公报显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已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目标,万元GDP用水量目标也将有望提前完成。
广东自2011年率先在全国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严格“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省对市、市对县层层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压实节水责任。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公报显示,2020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574.1毫米,比上年偏少21.0%,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少11.1%,属偏枯水年。导致全省水资源总量比上年偏少21.4%,比常年偏少11.1%。由于全省河川径流基本由降水补给,径流与降水的分布总体一致,同样呈时空分布不均态势。全省大部分水文站连续最大四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45%~75%之间,汛期(4~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5%~90%之间。全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区域差距悬殊。2020年,水资源量相对丰富而人口密度较低的韶关市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为6877立方米,而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最少的深圳市仅为127立方米。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密集程度不同,用水结构相差较大。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9市用水总量213.7亿立方米,占全省用水总量的52.8%,除农业外,各分类用水量占比均较高。其中,大湾区9市工业用水67.2亿立方米,占全省工业用水量的83.6%;人工生态环境补水4.6亿立方米,占全省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的76.7%;生活用水72.5亿立方米,占全省生活用水量的67.2%。
专家指出,目前东江以占全省18%的水资源总量,支撑28%的人口用水和48%的GDP,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曾一度达到39.6%(2011年),逼近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对于广东来说,水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的问题相当突出,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瓶颈。
节约用水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终于喝上了韩江水!”6月29日,韩江鹿湖隧洞引水工程和半洋隧洞引水工程建成通水,鹿湖取水口正式开闸通水,为揭阳市区、揭东区、空港区等城区居民提供应急水源,有效缓解了揭阳地区干旱缺水紧张局面。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引韩济饶供水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工程建设,加快深汕合作区供水工程、中珠江供水一体化等前期工作,将进一步优化全省水资源配置格局。其中,三江连通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和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将惠及全省9000多万人,占广东总人口近八成。
据省水利厅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年度水利投资计划总规模为744.8亿元,4295个相关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其中仅6月份新开工项目就多达460个。其中,包括上述三大工程的8宗重大水利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800亿元,使得近年来成为我省水利建设史上同步推进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时期。
随着《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广东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的稳步推进,我省用水方式正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高效转变。目前,全省共30个县(市、区)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100%省级机关和78%省级事业单位共97家省级公共机构建成节水型单位,108家县级以上水利行业机关建成节水机关,23家高校建成节水型高校,节约用水理念不断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