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刘幸)8月1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来自中山大学的学者介绍,广州新成立的研究外泌体制备和应用平台,聚集了众多国内外研究人员,相关研究论文呈指数级增长趋势,解决了一系列外泌体应用的技术瓶颈,在促进组织再生、抗衰老和免疫调节等领域,为国人提供新的选择,广州由此具备了成为华南外泌体科创中心的实力。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走进发展快车道
2020年2月2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广州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修订)的通知》,对自主研发及在本市转化的生物制品、1~6类中药、1~2类化学药品分阶段给予资金扶持,奖励经费300万~1000万元不等。
得益于政策支持,如今,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走进发展的快车道。例如日前黄埔区、广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黄埔区宣布,今年一季度,黄埔区、广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现开门红,营业收入396.14亿元,同比增长25.5%。
据悉,如今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共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3000家,年产值占全市六成以上。黄埔区、广州高新区被认定为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累计8家,占全省2/3。例如生物岛实验室是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集聚了徐涛、宋尔卫等12位两院院士,引进107位PI(首席研究员、学术领头人),是再生医学与健康前沿研究、临床应用、成果转化和高水平人才基地,在构建我省新冠疫情防控体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州在外泌体研究和产业化方法方面有很好积累
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学术带头人的陈红波和程芳老师近年来在细胞膜囊泡药物和干细胞外泌体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发表在多个高水平杂志上。他们介绍说,广州在干细胞和外泌体研究和产业化方法方面都有很好的积累,如果加以整合,广州有望成为华南地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外泌体科创中心。
在远想研究院,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两位专家。陈红波介绍,这个研究院正建设世界一流的再生医学研发平台,并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奥博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国学者联谊会、陕西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国内外多个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围绕支架材料、干细胞种子和再生刺激因子三个纬度打造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平台、先进材料制造平台、合成生物学平台、外泌体开发平台和先进制剂技术平台等五大技术研发平台。
外泌体平台建设、规模化生产和临床应用是团队重要建设方向之一。目前外泌体的应用还有很多技术瓶颈需要解决,程芳教授介绍,外泌体的获取需要大量细胞的支持,这就要求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必须在短时间内经过有效的体外扩增获得大量高质量的干细胞,从而达到满足外泌体提取的目的。因此,干细胞体外培养环境的选择至关重要。传统的二维平面扩增的干细胞较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的细胞量,且过多传代次数会造成干细胞质量下降。
同时,块茎类等药用植物来源外泌体提取困难。浆果类植物,如番茄、荸荠等富含水分,仅需通过传统的机械粉碎结合已有的外泌体提取技术即可实现对外泌体的提取。而对于非浆果类植物,如人参、田七等块茎类药用植物,外泌体的提取困难,不能直接通过简单的机械粉碎获得。
此外,外泌体的规模化提取分离与纯化受限。目前外泌体的提取方法主要是超速离心法,但是产量低,成本高,难以工业化和临床应用。
面对技术瓶颈,程芳教授介绍,团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在动物和植物外泌体产业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建立了国际领先的规模化的外泌体生产和制备平台,能够长期稳定的大规模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满足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