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火箭军:阜外医院10日

转移受灾群众 开展灾后防疫消杀 这群“最可爱的人”使命必达
背着消杀设备的火箭军战士。
7月21日,火箭军战士抵达郑州后随即赶往儿童福利院,对特殊儿童群体进行转移。
   蒋有华
黎敏

  10天前,他们是开着豪沃运输车涉水前行、并将食物全部分发给民众的人民子弟兵;如今,他们是坚守受灾现场,背着40多斤消毒水踏上19层高楼的消杀卫士。 他们的名字,叫火箭军,抗灾十日,他们唯有一个信念:使命必达。

  自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发生以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持续在防汛一线直击火箭军某部救援队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开展群众转移和灾后重建工作。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特将镜头对准这群身穿迷彩服和防护服的战士们。他们中有56岁、入伍30余年的老兵,有开着网友眼中那辆“最牛军车”的95后驾驶员,有接连抱出几十个特殊儿童的“东风奶爸”,也有每天穿着防护服爬十几层楼进行消杀的“女兵妈妈”,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实习生 李缘 通讯员 杜克明 张新凯 段得成 陈世锋

  7月22日,作为先遣部队,火箭军某部救援队伍200多名战士协同开启了救援转移工作,直接救援并转移病患和医护人员500余人,向外转送人员超过1500人次,后续又随同其他救援队共同转运完院内的5000多名群众。

  “最牛军车”驾驶员:

  “当时只能一路前进”

  近日,一条由网友拍摄的“被困群众视角看军车涉水救援”的视频在网上走红。拍摄的位置正是这次受灾最严重区域之一的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视频中,一辆贴有“危难时刻见忠诚”的豪沃运输车依然坚定前行,当时水已没过半个车体、甚至漫入车窗——这辆被网友们称为“最牛军车”的豪沃运输车,是第一辆到达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救援车辆,正属火箭军某部。

  据记者了解,当时乘坐这辆运输车的一共有4人,包括火箭军某基地救援队某部保障处副处长李进成、火箭军救援队某部政治指导员王林、95后驾驶员王赟赟,以及00后副司机李孟龙等。“当我们到达中牟县时,这里的水已经有将近两米深,我们一路从郑开大道新区高速到达芦医庙大街,全程4公里,涉水路段就有两公里,越往里走水越深。”李进成说。

  但是使命在身,他们必须要前进。当时的阜外医院已成为一座“孤岛”,而院内还有两千多名患者和患者家属、上千名医护人员及实习生、群众,总计5000余人。作为第一支先遣部队,王赟赟等人必须先深入院内了解路线和内部情况,才能协同外部展开救援。

  王赟赟开了6年车。他介绍,他所驾驶的这台豪沃运输车高3米多,长8.8米,宽2.5米,从配置到性能来说属于极佳。过去这辆车跟随他去过戈壁、丛林、高山执行过许多任务。“车辆的最大吃水高度是1米,但是两米多深的水我们此前从未经历过。眼看着水漫进来,甚至逐渐淹没到大腿位置,车辆在水里像一艘船一样抓不住地面,心里肯定会担心。”王赟赟说,当时大家都不掌握前方路况和水中情况,更担心车辆失去动力,“但是车不能停,一旦停止就容易发生故障,更没办法完成任务,只能一路前进。”

  将近两公里的路,王赟赟足足开了半个小时。车辆抵达后,3名先遣部队成员又共同协力,弓着腰在车厢内充气组装皮划艇,并将现场信息成功传达给指挥中心,为后续部队蹚出了一条生命线。王赟赟告诉记者,那台“最牛军车”在积水退去后已被拖运去修理,“车的电路管有些损伤,不过此行它也算是光荣地完成了使命。”王赟赟笑称。

  “白发军医”蒋有华:

  “既保家卫国也救死扶伤”

  “这里怎么有一位白头发的火箭军?”“这位火箭军的年纪看着有五十多了吧?”救援过程中,一位头发花白、身穿迷彩服、手臂上别着军医袖章、汗流满面的老兵,在一众年轻战士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7月28日,记者独家采访到这位“白发军医”蒋有华。作为火箭军某部的军医,他有着三十多年的军龄。蒋叔是河南信阳人,今年已经56岁。“我来河南救援,亲朋好友都非常放心,我这身体素质也不给组织添麻烦。”提起这次救灾,蒋叔笑着告诉记者:“别看我50多岁了,在部队,我们会定期训练,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再加上常态化的军事训练、野外训练,我现在两分钟能做四五十个俯卧撑。”

  在这次防汛救灾中,蒋有华几乎是一刻不停地运转,从最开始救援每天只睡4个小时,到后续的医院重建、消杀工作中,他又不顾同事劝阻,背着40多斤的消杀设备走遍医院各个死角。

  “医院消杀是至关重要的,阜外医院需要进行的消杀部分一共9栋楼房,从1楼到19楼,总面积多达40多万平方米,消杀难度大、任务重。目前只有我们部队派来了专门的防疫救援队,所以指挥中心才将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光是我们火箭军防化部队的20多个同志就需要负责其中15万平方米。”谈起同事们在一线的辛苦,蒋叔心疼地说,“每天战士们都要爬到19层去消毒,天气热,设备重,每天要爬十多趟。一趟下来,大家脱掉手套和胶鞋,汗水就可以哗啦啦地倒出来。”

  天气炎热、防护服闷热、通宵工作,战士们容易出现中暑、长湿疹、痱子的情况。为了照顾好年轻的战友,蒋叔便全力负责起后方保障。

  除此之外,由于医院不同区域对于消杀剂的配比要求不同,为了提高效率,蒋有华还开始教战士们按照要求调试安装喷雾器、按照比例调制消杀液,并穿戴防护服,仅7月24日当天,200多名火箭军战士就消杀、清洗医院病房、手术室、楼道等场所达10万多平方米。

  蒋叔坦言,这次驰援河南,他感触最深的还是部队的设备和技术的提升。蒋有华早年参加过抗洪救灾工作。他回忆,当年医疗队也是去了几十个人,但是人手、经验还不足,只能按照医疗常规应对措施来消杀,当时的应急措施也没有现在完备,战士们只能住在堤坝上,免不了挨饿受冻;如今,战士们能住在村民家中,食物充足不说,还有先进的设备和医疗保障。更令他感动的是,有村民看到火箭军后告诉他们:“我们以后也把孩子送到部队去!”

  还有四年,蒋有华就要退休,回家带小孙女了。对于部队,他有诸多不舍。蒋有华告诉记者,当军医是他从小的梦想,“因为同时实现了保家卫国和救死扶伤。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觉得穿军装是很威风的。”尽管这次抢险工作异常艰苦,但蒋有华却觉得此行意义非凡:“无愧这身军装,我把一生都交给部队、国家和人民了。”

  “最美女兵”黎敏:

  “任务没完成不能离队”

  7月27日,郑州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门诊楼二楼,背着45斤重的消毒液,穿着一身防护服的黎敏穿梭在心血管内科各个角落进行着消杀喷洒工作,从早到晚,她接连干了十几个小时。作为洗消分队里唯一一名女军人、四级军士长,黎敏当天一连作业了三个循环。

  “女兵和男兵一样,19楼照样爬。”黎敏笑着说。作为火箭军某部救援队的女兵,这是她7天来的常态工作。由于消杀任务重,战士们需要轮流消杀高楼层,前两天,就是黎敏和她的战友们共同负责住院部18层、19层的消杀工作,她们需要先拎着20多瓶消毒原液从2楼爬楼梯到11楼取水点,稀释后再从11楼背到18楼开展消杀作业。除了各个卫生死角的消杀,战士们还需要清理卫生间里的垃圾、诊室里的医疗废弃物等。一天下来,黎敏常常需要裹在防护服里爬好几趟来回。

  每天晚上10时回到临时住所,黎敏都会翻看手机里孩子的视频,“她3岁多了,已经很久没见过妈妈。” 黎敏的丈夫当过兵,得知妻子要来郑州参加救援,不断重复一句话:“你去吧,注意安全。”黎敏的母亲、弟弟就住在郑州,可他们目前还没机会见面,“任务没完成,不能离队。”她坚定地说。

  “东风奶爸” 庞庆坡:

  第一时间救援“小天使”

  网络上,一张火箭军战士们人手抱着娃的照片曾感动不少网友。这是7月21日8时许,火箭军某部在到达郑州后不久,随即前往儿童福利院进行特殊儿童群体救援和转移工作时的画面,而那里也是火箭军到达郑州后开展救援工作的第一站,从8时至10时许,火箭军总共转移特殊儿童群体及教师等共计500余人。

  7月23日8时30分,本报全媒体记者随火箭军再次前往儿童福利院。在院区,22岁的年轻火箭军战士庞庆坡见到了他之前救出的孩子郑英钟。庞庆坡尽管戴着口罩,但他一进屋,郑英钟一下子就认出来他是当初抱着自己转移的战士,牵着他的手不肯放开。

  看到这个特殊的“小天使”,庞庆坡这位“奶爸”眼眶顿时红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尽管自己还没结婚,也还没小孩,但是当时看到孩子们被洪水围困,他非常愧疚,“感觉没能保护好他们”。

  郑英钟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虽然按照老师的安排转移到高处,但看到水逐渐涌进一楼,心里还是非常害怕,“直到看到火箭军叔叔们来了,我们立马就开心了起来。”由于有任务在身,庞庆坡只能在福利院逗留片刻,在他离开时,郑英钟举起右手,向他敬了一个有力的军礼。

 
     标题导航
~~~转移受灾群众 开展灾后防疫消杀 这群“最可爱的人”使命必达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8版:要闻
   第A9版:TOKYO 2020
   第A10版:TOKYO 2020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今日人物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湾区
   第A15版:健康有约
   第A16版:收藏·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火箭军:阜外医院10日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