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通讯员周华东摄影报道)7月23日,“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侨批(银信)专题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这是继今年4月份江门五邑侨批(银信)成功走进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后,又一次高规格的专题展览,该专题展被列入“2021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名单,展览展出时间为7月23日~9月15日。当晚,广州地标“小蛮腰”为江门侨批展亮灯。
该展览分为“何为侨批(银信)”“递送侨批(银信)”“游子之心”“桑梓之情”“报国之志”“复兴之梦”六大部分;展览挖掘侨批中的党史,展示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五邑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故事。展览共展出文物史料及民间藏家藏品130多件,历史图片、史料图片、图表近150幅。展览以展板和实物等形式讲述典藏故事、华侨文化、江门历史,全景再现华侨从走出国门、回馈家乡到报效祖国的时代记忆,系统讲述侨批中承载的家风故事、诚信故事、爱国故事、民族故事,创新展示“侨批中的党史”故事,集中呈现江门侨胞身居海外、心向家国,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之魂。
启动五邑侨批全球征集活动
亮点一:开幕式上启动了“五邑侨批全球征集活动”,江门面向全球华侨华人征集侨批(银信)及与侨批相关物件。
亮点二:创新展示“侨批中的党史”故事,集中呈现江门侨胞身居海外、心向家国,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之魂。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依托侨批(银信)挖掘保护的研究成果,展览活动同时举办了“侨批中的党史”学术研讨会。
亮点三:展览活化利用侨批(银信)及侨乡历史文化资源,配套创作28款侨批(银信)系列文创产品在现场展出,包括:“侨批中的党史系列”之书画折扇及便签本、“家园——侨批故事”之历史街区立体纸板模型、“寄归思·银信”复刻明信片、银号印记·口罩,文创产品紧贴展览内容。
爱国华侨异国打拼半生
全部资产支援祖国建设
在这次侨批展中,记录着许多爱国华侨华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惜变卖海外资产,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
梁葆常儿子梁汉超专门赶来参加侨批展,向记者讲述其父亲梁葆常的故事。梁葆常15岁从江门新会到加拿大谋生,先后做裁缝、厨工,经营服装加工业、饮食业等多个行业。梁汉超回忆说,父亲从小出洋打拼,举步艰难,唯一支撑着他的,是他骨子里的坚毅和日后报国的信念。在加拿大期间,梁葆常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在加拿大建立华人学校,培养更多有抱负、有理想、有能力的侨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葆常从国外的报纸上了解到祖国面貌日新月异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在1954年写给儿子梁汉超的信中说:“因为我订阅了许多进步的杂志画报和报纸,祖国发展的突飞猛进都有详细报道,你和凤贞向上求学为祖国建设而努力,你俩百分之百是我理想的儿女,我非常快慰,因之觉得前途无限光明。”
1957年,梁葆常受邀回国观光深受触动。“父亲告诉我,回国参观后,他就下定了决心回乡支持祖国建设。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祖国永远在他的心中。”梁汉超回忆说。
1959年底,梁葆常回来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并把在加拿大的资产全部转回祖国。当时,国家还有诸多困难。在1960年写给在北京工作的梁汉超的信中,梁葆常说:“困难肯定是有的。但从六亿五千万人口着想,和共产党人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作风,还有优待华侨的措施等等。困难感就很快消失了。”
回到祖国后,梁葆常便全身心投入祖国建设事业中来。“当年回来,他主要从事侨务方面工作。”梁汉超说:“那时候,他的工作热情非常高。虽然他身兼很多职务,但是乐此不疲。尽管当时国内条件艰苦,他却从不抱怨。他觉得自己能参加祖国建设事业,是很伟大的事情,非常高兴、自豪。”
在梁葆常的言传身教下,儿子梁汉超发奋学习,大学毕业后,梁汉超曾在北京、南京等地的研究所工作,参加了国内多个重要电力项目的建设,也参加过广东的核电项目建设。“父亲说的话、做的事,一直影响着我。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在哪里工作和生活,祖国永远在我心中。”梁汉超说。
侨批是什么?
侨批在江门也称“银信”,是指近代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也是海外华侨连接家人、家乡、祖国的核心纽带,传承着侨乡丰富的民俗文化,涵盖了侨乡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