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东南地区,有一个家族赓续千年,长盛不衰,至今仍人才辈出。这个家族,就是吴越钱氏家族。
日前,“钱氏家训家教”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这表明其已跨越钱氏一族一姓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翻拍)
吴越钱氏,从五代十国到近现代都是人才济济
吴越钱氏家族,崛起于五代十国,繁盛于宋代。到了近现代,更是出现了人才“井喷”,孕育了一大批各领域的名家。据统计,自宋朝至清朝,吴越钱氏家族出了350个进士。文化名人有宋代的钱易;宋末元初的钱选、明代的钱德洪;清代的钱谦益、钱大昕、钱松、钱棨等。
近现代的英才有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等,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永健等。可谓人才济济,羡煞旁人。
在羡慕之余,人们不禁要问:吴越钱氏家族千年不衰,如此兴旺,靠的是什么?是财富?还是遗传基因?
显然,不可能靠财富。吴越钱氏家族虽曾称王一方,富可敌国。但历经千年,其权势财富也有起落沉浮之时,依仗财富不可能长盛不衰。且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意思是,一个家庭遵道守德,薪火相传,可以传承十代以上。其次是耕读、诗书传家,而富贵传家,很少超过三代。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富不过三代”。
也不是靠遗传基因。一个家族的基因再强大,也不可能所有子孙后代都能力超强,智商爆棚。子孙当中,肯定有智有愚,有贤有不肖。当然,遗传基因的作用不可否认,但钱氏家族千年不衰有更重要的原因。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
前文提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钱氏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道德传家”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吴越钱氏的“道德传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德行善;二是以《家训》的形式传承道德文化。
吴越钱氏的开创者钱镠生于唐末,自幼喜欢习武、研究兵法。成年后应募从戎,屡立战功,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被中原王朝封为越王、吴越王、吴越国王。
钱镠在位期间,中原王朝更迭频繁。他采取保境安民的措施,以中原王朝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使吴越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境内安定之后,他下令扩大垦田、修筑海塘、疏浚内湖、扩建杭州城,利在千秋。
此后,钱镠的后继者始终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至天下归宋已是大势所趋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将两浙十三州奉献给宋室朝廷,使得人民平安。
对钱弘俶这一举措,苏东坡大加赞赏,他说:“其民(吴越国人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易传》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钱氏一族在位期间积德行善,不仅造福百姓,还造福子孙后代。吴越钱氏家族余庆绵绵,实与此有关。
请家长们细读,定获益匪浅
钱镠“创业”成功后,非但没有自傲,反而更加清醒。他以晋代以来大族衰亡为鉴,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家训中称:
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
吾立名之后,在子孙绍续家风……倘有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
正是因为钱氏后人秉承祖训,绍续家风,造就了吴越钱氏一门世代家风严谨、人才辈出的传奇。
流传至今的钱氏家规,由“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及《钱氏家训》组成。而现在半文半白版的《钱氏家训》,是清末举人钱文选编辑整理的。
《钱氏家训》虽然只有区区六百多字,但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对后世子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含义博大精深,堪称治家宝典,也是“道德传家”的典范。下面分别抄录数条:
个人: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庭: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路桥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度。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国家: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从中可以看出,《钱氏家训》重道德,轻财富,把德行看成是人的根本。重读书,淡名利,子孙即使头脑愚笨,也必须读书学习。重责任担当,轻个人私利,谋事力求利在天下、利在万世。
日前,“钱氏家训家教”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这表明它已超越钱氏一族一姓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有兴趣的家长,如细读,相信会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