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老区焕新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浩宇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惠州,昔日的“岭东雄郡”,水陆要冲,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诞生了全国最早建立的一批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东江纵队的战士们则在罗浮山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近年来,惠州市惠东县发掘自身红色历史资源,着力提升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打造红色全域旅游产业,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新生活、新机遇。
“东江红都”有历史
1927年,南昌起义军的南下部队进驻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为了方便用水,红军战士在当地挖下一口“甜水井”,当红军撤走后,当地居民亲切地将这口井命名为“红军井”。今天这口饱经沧桑的水井依然为周围的村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冽泉水,当地的茶馆依然在这里打水煮茶,而准备做饭的村民也在这里取水洗菜。时光荏苒,年岁流逝,但这口红军井代表的红色精神却深入中洞村人民的心田。
记者了解到,高潭镇是我国海陆丰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东江红都”之称,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批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1922年深秋,农民运动领袖彭湃亲临高潭点燃革命星火,在高潭水口“蔚起山房”率先成立农会组织后,农运烈火以燎原之势,迅速燃遍高潭,所属24个乡均建立了农会和农民自卫军,从此高潭人民的革命斗争就直接置于党的领导下。1927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余部到达高潭中洞。11月中旬,在中共东江特委的领导下,和海陆惠紫工农讨逆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史称“中洞改编”。“中洞改编”是我们党继“三湾改编”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建立和发展东江革命根据地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高潭人民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极其重要的革命斗争历史。在长达20多年的艰苦斗争中,高潭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每年游客约50万人
高潭镇中洞村党委副书记江明坤是个“95后”,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共投入约7亿元资金用于修复重建中洞村的革命旧址,建设一批游客服务设施并修建了潮惠高速连接线,以方便游客进入。据悉,惠州市及惠东县两级党委组织党史、文物部门对高潭中洞革命历史挖掘,并对高潭中洞革命遗址进行修复,对丰富红色革命内容进行展陈。在不破坏旧址构造、景观的前提下,根据革命旧址的空间格局及构造,合理规划展线,对具备陈列条件的百庆楼、湖山书舍等革命旧址及周边外观环境进行陈列设计。目前高潭中洞革命老区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有可供参观的革命旧址16处。“进行红色研学的学生、进行集体学习的团队可以在这里进行完整的红色教育,通过中洞不同时期的红色历史遗址串联学习红色历史。”江明坤说。
目前,高潭中洞革命老区常年对外免费开放,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00天。作为红色旅游基地,在重要节日都会开展“入团”“入党”“重温入党宣誓词”“南粤古驿道红色之旅徒步活动”等大型仪式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现每年约有50万人前来高潭中洞接受教育、参观学习,其中未成年人约5万人。
而游客的增多也改变了中洞村民的生活。2016年,在外打工的戴先生返回中洞创业,经营一家“红军茶”店铺,“家乡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所以我就回来创业。”据戴先生介绍,游客最多的时候每天有4000多人,村里的游客数量很大,店里的客流量也跟着增大,“我用的水就是当年红军打下的井里的水,我要把红军茶传下去,把红色精神传下去。”戴先生说。
“马列”老街大变身
1927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而高潭圩镇的新街和老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当地老铺“广隆号”擂茶店就在这里,谈起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广隆号”的老板和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这里的路很窄,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秋冬起风时灰尘也大,那个时候从镇上到县城进货要走好久。你看现在这路面多整洁,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也可以多卖些茶和特产给大家。”茶店老板感慨地告诉记者。
在“列宁街”记者见到了高潭镇副镇长林海平,他告诉记者,2017年当地政府对“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进行了“穿衣戴帽”整体改造。改造后,两条街上商户增加了一半以上。此外,高潭镇还通过建设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等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以前街道很窄,当地商店、餐厅数量也不多,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在节假日还要专门组织队伍维护交通。”林海平说。
谈到未来的规划,林海平表示,现在自驾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高潭已经在原有停车场的基础上又建设了2号停车场,进一步满足游客的需求。未来,高潭将继续加大史料研究、陈列展示、文物保护、设施建设的力度,发挥高潭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