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
零新增,持续零新增!
6月19日以来,广州没有新增本土病例。连续两个潜伏期零新增,已近在咫尺。
此前——7月8日上午,又有6名确诊患者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出院。这意味着,广州本轮本地疫情的在院治疗感染者实现清零。至此,广州新增本土病例清零、在院治疗感染者清零、密接次密接人员清零、封闭封控和中高风险区域清零!
“广州好嘢”“太好了”“辛苦了”……相关话题很快登上热搜,线上线下一片振奋。
事非经过不知难。四个“清零”,可喜可贺,意味着此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取得阶段性胜利;四个“清零”,来之不易,背后是一座超大城市的全市动员、全力以赴。5月21日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坚决落实“快、严、实、狠”硬措施,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在两个潜伏期内控制疫情,本土病例零死亡,完成全球城市最大规模的核酸采样工作,全市3.9万个基层党组织、75万名党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面对德尔塔,广州挺住了;首次与变异病毒正面交锋,广州展现了大城担当,积累了崭新经验。
提级指挥
彰显强大的制度优势
“如果完全没有防控,根据模型计算预测,广州此轮疫情可使730万人感染。”
730万,绝非危言耸听!而是钟南山院士根据德尔塔的传播特点,计算出的数字。
德尔塔,一个更强劲的对手——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比普通株要高出100倍,传染性比普通株高一倍,患者病情进展快……
广州迎战德尔塔,首次与变异病毒正面交锋。首次,意味着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首次,意味着这是一场未曾打过的全新战斗。
对手不同以往,“战场”更是非同寻常。广州,一座超大城市,常住人口1867.66万人,更处在“两个前沿”,置身“两个窗口”,辐射能力强,交通网四通八达。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广州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泰山压顶,必有铁肩担万钧。广州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全方位指导,自6月1日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采取“上午调研摸情况、下午会商提要求、连夜督办促落实”模式,连续召开16次国家、省、市三级会商会,面对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省委省政府靠前指挥调度,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多次亲临广州抗疫一线,调动全省资源全力支援……
在广州,高效的组织架构搭建起来,市领导联系区、区领导包镇(街)、镇(街)领导包村(居)责任体系快速建立。聚焦荔湾白鹤洞街、番禺洛浦大石街、南沙珠江街等重点地区,广州成立疫情防控攻坚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指挥,以集中攻坚就地扑灭疫情……
疫情如镜,是检验制度效能的最好试金石。提级指挥、全省一盘棋、闻令而动,再次彰显了强大的制度优势,迸发出战“疫”的磅礴合力。
6月17日,广州本轮疫情感染人数定格在了153例。153对比730万,相差4.8万倍!
分级分类
科学研判形势、精准防控疫情
一座超大城市面对“德尔塔”,如何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又如何把疫情影响降至最低?
分级分类管控,因时因势调整。
5月29日,广州“静”了下来。
这天上午9时许,广州市发布《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分级分类防控工作的通告(第13号)》。全市7434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为三个不同级别的防控区域。“防控核心圈”停止非日常生活必需的一切活动,“警戒圈”内所有人员减少外出,全市其他区域全面加强防控措施。
街上人少了,路上不堵了,很多店关门谢客了……广州,这座日夜喧嚣的都市,顿时进入了“安静模式”。
6月1日,第15号通告划分封闭管理、封控管理、闭环管理区域,将分级分类防控措施进一步细化。
6月3日,第16号通告进一步强化分级分类防控工作,将白鹤洞街、东漖街纳入封闭管理。
……
6月13日晚,第20号通告明确,按照分类分批原则,对封闭、封控管理区域实行有序解封。
6月17日,第21号通告明确,芳村片区9条街道即日起严格人员管理,有限解封。
6月24日,第22号通告明确,除鹤园小区外,芳村片区恢复对外人员和交通通行。
从5月29日到6月24日,短短二十多天,广州连发10次疫情防控通告,或强化、加码,或优化、“打补丁”。广州,以变应变,根据疫情变化及时划定防控单元,动态调整风险等级,对防疫政策进行实时、动态地优化调整。一个人的考场,一对一地接送,不同类型考生“轨迹上互不交叉、空间完全间隔”……没有一位考生因疫情缺考,这背后正是广州防疫工作精准精细的一个侧影。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进退”之间,张弛有度。从封控到解封,广州一步一个脚印,因时因势调整,通过动态研判、灵活反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确保把疫情封控在最小范围,既管控风险,又保持城市活力。
分级分类,这是科学防控的客观要求,也是精准防控的题中之义。
全力救治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首位
“住院期间有没有想去喝茶?”
“天天都想去。”
这是6月10日一段医护人员与首例确诊病例郭阿婆的对话。这天上午,广州2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正式出院,其中就有郭阿婆。
“德尔塔”攻击人类,伤人性命。与病魔较量,于“虎口”救人,医疗救治力量无疑处在“战场”的最中心。
如专家所言,此次疫情在临床上有明显特点:病毒潜伏期较短,患者病情进展快,危重症占比高,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高,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也因此延长。再加上老年患者多、叠加基础病,这无疑给医疗救治工作带来了巨大考验。
自5月21日起,广州就一再强调,组织最强力量,集中最好资源,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在广州,钟南山院士领衔重症救护团队,国家、省、市、院四级专家组会诊机制建了起来,严格落实“一天一会诊、一病例一方案、一重症一团队”,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调度最强力量,请出最好的专家,拿出最全的设备、最精的技术、最有效的手段——从不足1岁的婴儿到94岁高龄的老人,广州使出“浑身解数”救治每一名患者。
6月28日,广州本轮疫情危重症、重症患者清零;7月8日,本土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清零。这背后是全力以赴、千方百计,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三分开”分类收治,“三集中”收治;“一案一策一小组”负责制管理模式,充分预估病情变化,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坚持中西医结合、积极采用抗体治疗、使用新冠患者恢复期血浆、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加强心理治疗和营养支持……这背后,还有广州积累的新经验、新尝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早在“非典”时,广州为疫情“重灾区”,却创下最高的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面对新冠肺炎,广州病死率为一线城市最低;对战“德尔塔”,广州保持零死亡。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广州让人分外安心。
全员筛查
排查覆盖“密” “锁”重点人群
“广州此次疫情防控总结出了两个非常好的经验,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开展高速、高密度、高质量的核酸检测;另一方面是做重点人群追踪。”6月30日,钟南山院士在宣布“猎鹰号”气膜实验室休舱时表示。
核酸检测,人类“围猎”病毒的重要武器。面对德尔塔,广州以新打法、新思路,让这一武器释放出更大能量。
先看“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面对变异毒株,广州必须更快。防控抢在锁定前,扩大排查跑在先。“四同步”处置机制(同步送院、同步复核、同步流调、同步管控),正是为了争分夺秒;“三同时”(疾控、公安同时赶赴现场,同时开展调查,同时开展疫情处置)亦是为了跑在病毒前面。广州全员检测,一个区、百万级人口、一两天完成,如此速度将“快”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密”——
5月26日,荔湾区宣布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一个月后,截至6月26日,广州已累计核酸采样4845万份。到7月9日,全市累计开展核酸检测六轮共5780万人次!
如此规模的核酸检测,考验“绣花”功夫,考验组织动员能力,考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实行分段预约,减少轮候时间;“学生专场”让孩子们在校内即可检测;人工登记通道,不让老年人“掉队”;医护人员一步步爬上居民楼,确保应检尽检、不漏一人……疾风知劲草。在全员筛查中,广州基层治理的精细“针脚”展露无遗。
还有“准”——
如何精准识别、掌控潜在风险?面对德尔塔,广州改变密切接触者概念,将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同一栋楼,发病前四天待过的人员都划为“密接”。
6月9日,第19号通告明确,凡是在重点区域和场所附近区域活动并停留过,存在可能接触风险的,其健康码都将变为“黄码”。“黄码”人员须携共同居住人员免费进行核酸检测,同时积极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这一创新之举,直接聚焦可能存在接触风险的群体,更有针对性、更为精准;同时压实个体责任,产生倒逼之力,让潜藏的风险“主动现身”,以最快速度、最小成本“查缺补漏”。
全员筛查,雷厉风行,有条不紊。根据通报,广州本轮疫情所有病例均为主动排查发现,6月12日以后所有新增病例均为在严格管控的重点人群中排查发现!
广州以大力气、细功夫、新思维把潜在感染者早早筛出、提前“锁定”,为遏制疫情扩散争取了宝贵时间。
统筹兼顾
展现超大城市的“韧性”
5月31日晚10点,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
从那一刻起,离穗的旅客(不含外地中转旅客)须凭“健康码”绿码,并持有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这是5月30日晚发布的第14号通告中的内容。
6月6日,再度加码!根据第17号通告,确需离穗、出省的,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与“德尔塔”交锋,广州将防外溢作为必须坚守的一条红线,落实海陆空、全天候严防死守,在全国率先执行查验健康码绿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规定,以强烈担当服务于全国全省防疫大局。同时,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提档实施入境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将防外溢和防输入统筹好。
统筹兼顾,还包括统筹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抓当前和利长远。
在广州,封闭封控区域里,“移动超市”开了起来,“1+3+4+N”(一个国企对接一个街道,一个街道安排3台以上流动供应车、4个以上临时供应点、N个社会销售平台)保供模式不断完善。
当形势稳定向好,广州毫不放松,反而提档升级社会面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对既往病例逐一复盘,全链条排查风险隐患。
助企业纾困,广州印发实施“纾困九条”,出台“金融19条”,出台“双统筹46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
着眼长远,广州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率先启动建设用于人员集中隔离的国际健康驿站……
沉着冷静、忙而不乱。在这场硬仗中,广州刚“柔”并济,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在防疫和便民之间,在防疫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展现了一座超大城市的韧性和治理水平。
公开透明
凝聚守护家园的强大合力
7月31日前,广州将在村(居)民委员会设立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双统筹46条”旨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疫情对经济增长造成的损失。
7月9日,广州市举办疫情防控工作成果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新闻发布会上,好消息接连不断。
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此轮战“疫”,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已累计开了43场!
回看5月21日——上午9时许,荔湾区通报发现1例疑似阳性人员;下午6点,广州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病例情况、行程轨迹、重点场所、核酸检测等详细信息。有网友感叹:“广州披露信息太快了,让谣言都来不及传。”
很多网友记得高考前——高考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连“饮食如何准备”“忘带身份证怎么办”也有温馨提醒;此后,广州还邀请两位心理学专家,就考生心理调适和心理建设支招。
从疫情动态到分级分类、离穗管理、封闭封控,从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生活物资保障到高考中考、就地过节……一场场发布会细腻、贴地气,信息高度透明、充分“抵达”。此外,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出租车师傅、快递小哥、外国友人、街坊等代表,纷纷来到镜头前,以真实的经历、鲜活的故事,展现着满满的人情味。
在市卫健委门户网站上,《每日疫情通报》《风险等级调整通报》、“近期新冠病毒感染者涉及的重点场所或小区”等信息备受关注;12320卫生热线全天候回应群众关切;媒体报道及时有力……
疫情防控硬仗是一场人民战争。疫情防控与舆论宣传,两个“战场”必须紧密配合。一次次通报、一场场发布会、一篇篇报道、一个个“大声公”、一个个微信群,公开的是信息,传递的是信心,凝聚的是力量。
令行禁止、有呼必应
党旗飘在防控疫情第一线
6月3日,两张照片在网络刷屏。
照片里记录的,是6月2日晚,防疫人员在雨中运送物资的身影:在一辆三轮车上,防疫工作人员紧握一面党旗,顶风冒雨奔向前方;夜色里党旗迎风而动,雪白的防护服分外抢眼,远处的背景是万家灯火……
“打出党旗就知道,考验的时候到了”“党旗所指,行动所向”“关键时刻,党员一定会站出来,站到队伍的最前面”……网友说,这面鲜红的党旗像定心丸,传递出安定人心的力量。
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在这场硬仗中,广州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让一面面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一个个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广州市委组织部印发通知,动员全市3.9万个基层党组织、75万名党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市直机关和市属国企党员突击队162支,选派市、区两级最优秀的后备干部充实到防控一线,成立66个临时党支部、602个临时党小组。全市共有社区“三人小组”3456个、11272人……广州调集精锐力量下沉一线,配齐配强社区服务保障力量,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十项措施”和关心关爱基层一线抗疫人员“十项措施”,同时从严从实抓好监督执纪。
一个多月来,“白衣战士”精锐尽出,基层民警通宵奋战,志愿者一呼百应,疾控“侦探”筛查追踪,“广州街坊”、物业管理人员、网格员、快递员……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为引领,广州疫情中各种力量、各方资源被带动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个人认为,广州防控的经验总结,将对全国很有帮助。”6月25日下午,在广东省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
6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表示,广州用了两个潜伏期(28天)有效地处置疫情,属于相当不错的成绩。
经验值得总结,成绩仍需巩固。日前,广州市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会议,强调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广州,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