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入党30多年了,我心里坚持的原则,就是把组织交给自己的事情办好。越是急难险重的任务,越是组织对个人的考验。
我1988年8月进入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深造,1989年3月入党,当时很激动,内心也有点小骄傲。毕竟部队对入党要求严格,能入党代表了组织的认可。2003年我转业进入荔湾区街道司法所,工作是接访群众,陪他们找开发商,协调各部门。在不断努力下,烂尾的项目开始动工了,群众看到希望。
当前,广州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旧村改造,让村庄和村民融入高速城市化发展,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艰巨课题。
我在黄埔担任街道一把手后,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快批快拆快建”,带头跑出“黄埔速度”。街道村社以党建为引领,风雨无阻,攻坚克难。2020年,我经手的旧改拆迁面积达700万平方米,让很多群众告别了“城中村”,实现村民到市民的转变。
有人说,旧改太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纠葛,让不少人“谈拆色变”。作为共产党员,我认为没什么好畏惧的。工作再复杂,我不复杂;旧改利益再大,我不取一毫。凭着一股韧劲,所以在工作中能定得了规矩,能拉得下脸,甚至“炒”得了开发商。
“三旧改造”全面提速的背后,党建引领的作用无疑是第一位的。党对旧村拆迁工作的全面领导自上而下一贯到底,所有的村社干部都加班加点、全面推进,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如何化解“钉子”?众所周知,城市更新中留守户的思想工作比较难做。因为我是搞司法搞调解出身的,谈判和处理这些事项恰恰是我的专长,通过各种方式一步步达成攻坚的效果、签约的效果。此外,推进工作尤其要注意公平,不能让贪婪的人得逞,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既要保证群众的利益,又不能突破方案的原则规定,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一个地攻坚达到目的。
回首入党30多年来的历程,我深感是党的教育让我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让我能为群众贡献一份力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缪璟
姚锦全 黄埔区龙湖街道党工委书记,1989年入党,“黄埔铁军”代表人物,获得黄埔区“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黎少惠 番禺区市桥街先锋社区党委书记
把社区建成“历史街区博物馆”
先锋社区是一片有200多年历史的老旧社区。作为社区党委书记,在推动市桥街先锋社区微改造项目中,我和同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坚持留住记忆与乡愁,延续历史文脉。在先锋社区改造中,我们修缮与保护了各个年代的历史建筑。人们行走在先锋社区,就仿佛“翻阅历史书”一样。
目前,先锋社区微改造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我们要用“绣花”功夫扎实推进。同时切实解决民生“痛点”,关爱困难群体,为他们申请困难救助、医疗救助,解决生活“难点”,用基层治理的“绣花针”,激活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我和同事们正向着把先锋社区打造成为番禺区“历史街区博物馆”的目标而努力,完善提升市桥街的整体面貌,为这片古老的社区注入新活力,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谷慧明 海珠区住建局城中村改造管理科科长
村民喜迁新居的笑脸是我工作的意义
我在海珠区从事了十余年的城市更新和三旧改造工作,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琶洲村改造的全过程。通过改造,琶洲村由一个环境脏乱差的城中村蝶变为现代化城区。琶洲村民不仅居住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村集体新增20多万平方米的集体物业,保守估计村集体年收入增值超5倍,固定资产增值50亿元,村民个人房屋资产升值超10倍。
虽然参与改造的过程历经艰辛,工作中有汗水也有委屈,但当看到琶洲村民喜迁新居时满脸的笑容,我感到特别欣慰,感觉工作特别有意义。
接下来的三五年里,海珠区将继续推进沥滘村、新市头村、石溪村、赤沙村、康乐村、鹭江村等16条城中村实施改造。届时,海珠区城市面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将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苏志伟 白云区同德联社田心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
让田心村真正过上“甜心”日子
2002年,我调到田心村委工作,竭尽全力为村民办实事。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2015年,田心经济合作社启动城中村改造。我们支部20多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签约,积极动员大家签约,逐家逐户反复解释政策,攻坚克难,勇于担当,最终保障了白云区首个整村改造项目的平稳推进。
在同德街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这个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大幅提升了村民年终分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让我们真正过上“甜心”日子。
抓住改造的机会,我积极解决了村里20多年的历史遗留债务问题,有望为村集体增收900多万元。接下来,我们要加紧项目二期、三期的建设,同时为集体物业招大商,引优资。我们还将谋划全面改善村民养老、孩子教育等民生事业,为村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汤南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