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深感无上光荣、责任重大,担子更重了,压力也更大了。” 6月29日上午接过沉甸甸的“七一勋章”后,石光银激动地说。石光银是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党支部原书记,他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治沙。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先后治理荒沙、盐碱地面积达25万亩,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乡亲们也因此致富。“我是共产党员,把沙漠治理好了,对老百姓好,对自己也好。我再苦再累,死在这个沙窝也要干。”石光银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实习生 李缘 图/受访者提供
“我是党员 就该担起这个担子”
石光银向记者透露,授勋的前一天晚上,自己一直很激动,想着第二天一定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
说着说着,石光银还是把话题转向了自己的老本行。他坦言,治沙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让当地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几十年来,总有人问起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我的答案一直没有改变:治沙这个事是为子孙后代考虑。我是共产党员,人活一辈子,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东西,就该担起这个担子。”
“我把治沙当成事业,当成我的生命。”石光银说,治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如果自己这代人完不成这个任务,就子子孙孙接力干下去。治沙就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二杆子精神”。“我就是豁出去了,就算死在沙窝里,也要把这事干成。”
“不能忘记老百姓”
作为闻名全国的“治沙英雄”,石光银在治沙公司日益发展的同时,始终把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的目标。
随着治沙造林的推进,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昔日黄沙漫天的场景也越来越少见了,沙漠里的农副产品品种多、质量好。“比如,我们的沙漠苹果、沙漠李子,味道都非常好,也不打农药,都是绿色农产品。”但因为不通公路,车辆进不来,产品运不出去。石光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最终决定自己垫资500多万元,修通了定边至海子梁的砂石公路,如今这条路也变成了群众口中的“致富路”。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是石光银立下的誓言。他说,只要自己活着,只要自己还能动,就要在沙漠中植树。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当地群众加入了沙漠治理的行列。“你是老百姓的儿子,就不能忘记老百姓。” 石光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