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海心桥
昨日上午,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海心桥”正式开通,这是由建设者、专家和市民代表为主举行的开通仪式,是广州的一大特色和创新。海心桥开通当天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拍照打卡。海心桥的建成,正是广州人奋发向上,务实进取的真实写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丽莉、全杰、许晓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王燕、李波、骆昌威
海心桥代表着广州气质
排队等待开通、拍照合影纪念、第一时间抢发朋友圈……昨日上午,在海心桥开通前,不少市民早早地来到珠江边有序排队等待上桥,他们希望先睹为快。“我家住在江南西路,一早看到《广州日报》的新闻——人行桥25日开通,立马就赶来‘先睹为快’。”“老广”龙先生说,之前一直关注海心桥建设的新闻,有时间就会过来看看它的建设情况,现在海心桥终于开通了,他要第一时间登桥,欣赏珠江两岸的美景。
“拍得怎样?先发几张到朋友圈吧!”记者刚走到海心桥上就听到几位市民在互相分享各自拍摄的美图。市民霍小姐更是在朋友圈中写道:“海心桥代表着广州这座城市的气质!”
在征名活动中凭借“海琴桥”获得优胜奖的陈细锋说,海心桥的设计不仅好看,而且动静分区,人走在上面有快有慢,感觉很新颖。“广州能有海心桥这样的新地标,我们作为广州市民都很骄傲,在广州生活,眼看广州城市越来越美,大家都在努力奋斗,为实现目标努力。海心桥的建成,正是广州人奋发向上,务实进取的真实写照。”
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由金城主席带队,联袂孙戈、广邝野等十余位知名漫画家,以海心桥为对象,进行写生创作,画出了一幅幅最新的海心桥作品,精美的画作,吸引了市民围观合照。
金城认为,海心桥处于珠江之上,而广州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因此也让人联想到大海之心,地域性强烈。“海心桥非常有生活气息,外形很浪漫,有诗意,我预计它会成为一座‘网红桥’。”金城说。
广州首个以智慧桥梁理念设计的人行桥
花城处处飘香,在人行桥上同样看到鲜花朵朵,在入口处、桥中央位置都已经铺种了紫色和红色的千日红,与棕榈色的地板,色调和谐一致。连日来,来自中铁广州工程局的建设工人对桥面附属设施做最后的施工和调整,确保桥梁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呈现。
项目副经理刘丽生说:“从去年5月份中标以来,我就一直在桥上工作,居住在桥的旁边。看着珠江上这座最新的艺术品,造型如此优美,地标影响力这么大,我很自豪能参与到工程中。”
自开工以来,广州市住建部门和建设单位中铁广州工程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狠抓安全环保,严控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采用“四新”技术,使项目实现了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环保“零投诉”、施工“零封航”。很多市民也对所有参与建设的工人在建设过程中斗高温、抗台风、抢晴天、战雨天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奋斗表示感谢。
海心桥不仅“颜值”高,而且在设计上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市民、方便市民的理念。为了应对广州炎热多雨的气候,桥上设置了遮阳雨篷、清凉喷雾以及立体绿化来进行微调节。当清凉喷雾打开后,清凉的水汽吹散天气的闷热,让人倍感清凉。昨日记者在桥上时遇上小雨,站在遮阳雨篷里,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能体验到雨中赏江景的美妙。
值得一提的是,桥上的扶手也是工程师经过精心计算制作的,扶手的宽度符合人体力学,让市民舒服地凭栏眺望。“桥面采用无障碍坡道,地面也做了防滑处理,倒圆角防撞设计、休闲坐阶等人性化的措施,都可以让市民舒适地在桥上走动。”人行桥项目设计负责人、主创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丘建发说。
除了人性化设计,人行桥上还有高科技运用。据丘建发说,这是广州首个以智慧桥梁理念设计的人行桥,桥上的视像识别系统,能够识别桥上的人流量与行为,在出现拥挤等危险情况时可以及时预警管控。桥上还装有显示屏幕,能显示实时人流、风速和天气状况,扫一下桥上的二维码,还可以提供旅游信息、智慧导览以及科普教育等服务。
“海心桥”背后的广州力量,超乎想象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龙锟 实习生冯格格 通讯员苏华丽、曾铠钢)人行桥的承建方是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这支来自广州的基建力量为中国桥梁界贡献了无数“匠心之作”,工程遍布了珠江、长江乃至青藏高原,创造诸多基建神话。
昨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日报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承办的广州科普大讲坛第184期节目正式开讲。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廖云沼,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桥梁公司总工程师张应红和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二公司总工程师邓晓峰受邀讲述中国桥梁背后的广州科技力量。
邓晓峰介绍,25日广州新落成的“海心桥”,在建设过程中具有曲、斜、难、大、高等特点。曲梁斜拱加工制作难度大、安装精度要求高、线形控制难度大、水上运输和装吊安全风险高,同时施工水域环境复杂、施工工期短、周边群众关注度大、环保及文明施工要求高。
为确保工程安全优质快速推进,工程采用了承台围堰组合钢板桩新工艺、超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主墩基础抗碱锚固型钢体系新技术、宝峨46型旋挖钻新设备等“四新”技术。“我们是用绣花的功夫把大桥当作工艺品来精雕细琢。”邓晓峰说道。
廖云沼说,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人类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桥梁,按结构体系划分,有梁式桥、钢架桥、拱桥、缆索承重桥(即斜拉桥、悬索桥)等四种基本体系。其中,现代化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的跨度较大,制造工艺也较为复杂,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25日开通的人行桥桥梁便为斜拱曲梁斜拉桥。
中铁广州局集团的创举还有很多,比如他们施工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高速铁路大桥,在跨度、速度、荷载、宽度方面创下四项世界第一。
张应红认为,每一座桥梁的建成,不仅仅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建设者具有非凡的毅力和执着追求,以及“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目前,我们也正在努力研发新型建筑材料和高效能的新型技术设备,拓展环保材料的应用。”邓晓峰表示,当前国内桥梁建筑行业面临一些困境,但是他们会一直努力攻坚克难,保持造桥人非凡的毅力与开路先锋的精神。
何镜堂:海心桥是民心桥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陈丽莉、许晓芳)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认为:“海心桥并非普通桥梁,从建筑设计上来看,它打通了广州新中轴线的步行阻隔,让广州城市的空间活力得到发挥,还提升了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从功能设置上,海心桥不仅提升城市客厅的功能,未来还将全面服务广州的经济、商务、旅游和文化发展。”
“我今年83岁,走在海心桥上,不会气喘吁吁,说明桥的坡度设计舒适感还可以。”昨日上午,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海心桥”开通,作为海心桥两个设计团队的领衔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告诉记者,从建设到开通,这是他第三次踏上人行桥,每次都感觉心旷神怡,站在桥上可以将两岸江景尽收眼底。
在桥上,何镜堂院士一边漫步一边介绍,桥的弧线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环境,设计时就希望人行桥是一个看与被看两相宜的桥,它所处的位置,是代表广州人精神面貌的地方,它环抱的形态与小蛮腰以及花城广场互相呼应,连接两岸成为一道城市空间的优美曲线。不仅如此,人行桥还展示出广东人、广州人“实干、通融、创新”的精神,环抱珠江母亲河,取名“海心桥”,也有海纳百川的意思。
“以前没有桥的时候,到对岸需要乘船不方便;后来有了广州大桥,人车通行,桥上行人会闻到汽车的尾气;而有了人行桥之后,站在桥上会感觉空气很好;所以海心桥既是疏导交通的桥,又是人文桥,还是艺术桥,更是民心桥。”何镜堂说,之所以说海心桥是民心桥,实际上从桥的坡度到栏杆再到休息区的设计,从人快走或慢走的习惯,均考虑到以人为本。
在他看来,每个建筑作品的设计必须把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融在一起才是好的建筑,而且还需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海心桥最大的优点就是体现了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宾客,海心桥都值得走一走,它将成为广州人的记忆,成为广州的历史。”
何镜堂:希望海心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曾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钱学森图书馆……这些建筑作品都体现了何镜堂很经典的“两观三性”论。何镜堂表示,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同样延续了这一特点。整体观是指,它与新中轴线的周边景观、环境和水融为一体,“不只是解决通行问题,还必须具有文化艺术功能,是一件艺术品,也是城市的大型雕塑,更是城市客厅”。
可持续发展观是指,它代表了绿色建筑,“满足了快走、慢走、防暑、降温等多种功能,人性化地考虑了残障人士的需求,光电板起到遮阳挡雨作用,还可以发电”。地域性是指,它采用了弧形设计,有一种环抱珠江、海心沙、小蛮腰、二沙岛的感觉,展现实干包容创新的姿态。文化性是指,它的造型仿若岭南古琴、粤剧水袖、水乡花舟,更体现了广州的文化精神,“融合了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活力、灵动、海纳百川”。时代性是指,它除了桥墩是直的,曲梁、斜拱等其他部分都是曲线的,“超脱了一般桥的概念,突破了传统大桥单一的通行功能,令人浮想联翩,具有丰富的诗意”。
“建筑师有社会责任,承担着记录时代、反映时代的责任。”何镜堂坦言,任何建筑都没有满分,都会留下遗憾,包括卢浮宫等经典建筑刚问世时也引起过不小的争议,因此他始终会追求更好的设计,“期待这座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是真心受到老百姓喜欢的民心桥,成为表现广州精神的名片和地标。”
他十分感谢他的团队、施工方等合作伙伴,“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快速完工,300多天的紧张工期,复杂的设计以及江面上时不时有船通航都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在施工期间,我有一次慢慢爬到桥面上,那种一览无余的视野真是让人心花怒放”。据悉,为打造弯曲桥面,施工方将每4—5块地板分为一组,进行了两百多次模拟计算,而连接组与组之间的地板,往往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加工,并且桥上的环保、智能设备都采用了目前先进的技术。
实际上,即便是设计过许多知名建筑,但这也是何镜堂团队设计的为数不多的桥梁之一,“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现在广州正在大力开展新一轮城市更新,以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要保留下城市好的肌理。我希望能在岭南文化建设上贡献更多的力量,用设计让城市变得更美好,让人民生活更幸福”。